+++天籁(1 Pic)+++
本帖最后由 小山猫 于 2015-5-20 15:04 编辑。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女儿偶然会看一眼的动画片。如果没有《小羊提米》、《海绵宝宝》,或《熊出没》。
粗制滥造的官窑烧制,全国有没有工薪的三口之家住着一栋双层的独体洋楼?!但是看配音就晓得为嘛可以保送免签在央视。出身显赫、出道很早的刘纯燕,声音就是秀兰邓波,终归已经习惯。而董浩那份浓重的鼻音、中风的吐字直接令人想起那个肥头大耳臃肿笨拙的轮廓,鞠萍那做作的官腔、顿挫的朗诵总会使人想到《战上海》中“长江城防固若金汤”的国军电台。
央视六套的进口片源似乎总是来自国外大厂的厕所,闻所未闻,百无聊赖。偶尔播出一部能够登上国内院线的大片,前三个月就开始造势宣传。而等到放映了,至少猫从来不看,男女配音那叫一个糟,后期合成那叫一个损,听上一分钟,准保有乘飞机升空瞬间失聪的气场莅临。
1948年1月8日,大陆上映了第一部“外国人说中国话”的影片《一舞难忘 》。建政以来,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许多著名的配音演员,天籁一般的声音影响了整整三代人。比如《尼罗河上的惨案》,汇聚了乔榛、丁建华、童自荣、邱岳峰、 毕克、李梓、刘广宁、于鼎、赵慎之等等业界翘楚,群英荟萃,经典永恒。
再上了些年纪的人,更会记得央广的夏青、方明、雅坤、葛兰等著名播音主持人。在萧条、凋敝、动乱、贫瘠的年代,这些“上帝吻过的金嗓子”成为追求光明、向往新生、期盼幸福的特殊时代记忆。
视觉的革命、媒介的多元、交流的迅捷、信息的冲击、制度的泥沙、岁月的剥离,使得这些天籁淡忘、远去甚至消逝。
(待续...)
啥也不说,我就想看一部别那么狗血摸档的片 童自荣!
女儿最喜欢看熊出没。
这个管不住啊。熊出没其他不说,电影版还算用心,也没那么多你死我活勾心斗角。有个能说得过去的逻辑。比喜羊羊大电影强。(什么?你说塞尔号?) 狗血摸档的片 + + + 换标题了 猫子见识多
小时候看过小贝流浪记,很喜欢看
大头儿子还有点教育意义,比喜洋洋那些好点,动画片现在大人的角度看就变味了,毕竟几岁大的小朋友都是天真无邪的
想当年CCTV6出来的时候我们还在上小学,那时就为了守CCTV6的节目报纸,一班的同学都在讨论 突然觉得自己童年真幸福,最后一代以日漫和美漫为主的童年
记得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当年很火的 很久不看电视了,呵呵
都跟小大人似的,坑娃的很…… 熊出没太火了 那个摸挡的,到底好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