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元通 ——几家拳法的身法辨异(转)
马雷石 李昌武术无非是肢体的运动,人身无非是头身和四肢,相同的生理基础决定了武术必有其共同之处。武术是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武术的魅力在于运动艺术的极臻完美。武术本无门派之别,其内涵精致之处都是共通的,只是练拳的人有门户之分,不过是所选择的途径不同罢了。
武术的核心是身法,练习身法的方法历来都是各门各派的精髓所在。各个拳种都有自己的身法要求,虽然各门中所用术语不同,语言描述不同,而细分析其实质却无不相通。笔者谨对几家拳法的身法作一蠡测,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心意六合拳身法
《心意六合拳谱》曰:“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以此作身法。”所以,练习心意拳者和练习形意拳者莫不对此耳熟能详,心意拳以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为身法六艺,形意拳讲鸡腿、龙身、熊膀、虎抱为身法四相,所谓身法,无论静动每一势中皆要包含之意。
心意拳中六艺所练,主要就是一个身法,六艺就是从头到脚浑身上下劲力的贯串之法。鸡腿练的是摩胫摩胫,裹胯扣膝,练的是下节劲的贯串;虎抱头练的是头领项挺,是上下劲的贯串,龙身练的是脊椎的左右旋转,是左右劲的贯串,二者结合完成的是中节劲的贯串;熊膀练的是肩的沉塌,鹰捉练的是肘的合坠,二者练的是上节劲的贯串;上中下三节又要在虎抱头的统领下贯串一气,周身上下总为一节,方才能发出武术的整劲。外五形要合,内五行要顺,雷声则是内外相合,以内催外,气沉丹田,如此内外合一方能发出内家功夫所谓的整体内劲。
鸡腿具体要做到两脚踝相摩(摩胫),两脚不丁不八,在一条直线上,两腿弯套弯,提肛敛臀,两大腿夹紧(剪子股),胯要裹住,裆要掩住,膝要合住,脚尖内扣,十趾抓地。走动时脚要平起平落,行步如犁地,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脚蹬,起要翻,落要钻,起为顺,落为横。脚打七分手打三,武术搏击,以步为先,所以心意门有“打遍天下老鸡形”之说。龙无定形,曲折翻腾,浑然而动,遍身着力,人之脊椎贯通上下,正是人身之大龙也。背脊开劲,力由脊发,腰背一体,这才是发力的关键。背如背锅,形如立龟,身如寒冷,如夜鹊缩尾,腰要挺起,身直如碑。熊膀具体要做到涵胸、扣肩,两膀松沉下坠。鹰捉具体要做到肘心朝天,肘部要有领、合、坠之劲意,肩井、曲池、合谷三点一线,虎口撑圆,掌心微涵,五指揸开,指尖内扣。出手时肘与肋相摩,两手不离腮,两肘不离肋,手从口出,肘护心发,出洞入洞紧随身。起手要钻,落手要翻,起为横,落为顺,手法和身法相同,而步法与之相反。虎抱头即头领项拔,下颌微收,头颅起枕骨。虎抱头是心意拳发力的关键,身法六艺中的其他五艺,皆要在虎抱头的领带之下发挥形成。至于雷声,是催动内五行,锻炼五脏的一种方式,是功夫由外入内,内外相合的一种训练。
心意拳的每一动作之中都要求身法具备以上六式,又叫作六艺合一。六艺相合,则上中下贯为一气,一合无有不合,才能发出心意拳的整体内劲。
神拳身法
《神拳身法》见于神拳拳谱开首第一篇,详细记述了神拳的总体要求,是神拳传人用自己的语言所总结的武术运动之规律。2006年笔者去济源考察,有幸结识了当今神拳传人,并得其拳谱相赠,对于神拳,外人所知甚少,笔者通过研读其谱,略有心得,整理出来和读者分享。
《神拳身法》曰:“心意动,即下腰开胯、滚肩束肋、钻脑颈,自呼穴以至足心,心一时皆动,动无不动也。”心动意动身即动,这种说法正与心意拳相同。两股间为胯,腰胯错落,胯开几分,腰下几分,岂不是我们常说的气沉丹田吗?腰与胯合,孰非外合,鸡腿、龙身的要领也包含在其中了。滚肩,即如水往下滚,同于沉肩、松肩,即是心意拳的熊膀之谓也。束肋,则气沉丹田,谱中曰:“束者何?如手之往下拘束也,日久则束到丹田”。滚肩和束肋是相辅相成的,肩沉则肩要内扣,肩扣则肋自束,统言之即熊膀。钻脑颈谱中又解释道:“一头冲破天,盖言身欲起先伏,如鸟将飞,如虎将扑。”这正是心意拳的虎抱头之意,头往上顶,以头领身,打法定要先上身,上身要靠头来领劲。神拳拳谱中又曰:“头为元帅,手为先行。头到腰亦到,落胯人自吊;手动头不到,中营必失了”。可谓是虎抱头的绝佳诠释,两相发明,真义不问而知。
另有“肚与膝齐,肘与心齐,手与口齐”,“膝护两阴肘护心,两手不住口边存”,无论意义还是语言,和心意拳的理论都有共通之处。“腰者,一身之机也,意动腰动,腰动皆动,所谓一动无不动也。”这不正是太极拳所说的“主宰于腰”吗?
太极拳身法
太极拳谱中有《身法八法》: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
太极拳的含胸拔背以及松肩即是心意拳的熊膀,沉肘和护肫即是心意拳的鹰捉,裹裆、吊裆即是心意拳的鸡腿,提顶即是说头要正颈要挺,虚灵顶劲,即是心意拳的虎抱头,“命意源头在腰隙”,又说“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这里所反复强调的腰也正是心意拳所说的“龙身”,龙浑身是腰,以身为腰。另外诸如十趾抓地、足心涵空、下颌回收、气沉丹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等等心意拳太极拳要求皆无不同。“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蓄而后发”等即是心意拳之“束展二字一命亡”,“力由脊发,步随身换”也正是“以身带步,以身催手”之意,这也正是虎抱头的效果。
阴阳八盘掌身法
阴阳八盘掌是一个珍稀的拳种,源出还是一个谜,清末时期方见诸世,据说从江南董梦麟那里传出。被人们所了解的有两支,一是董弟子董汉清,艺成后到北京王府充差,此即董海川;另一支是河北文安县李振清,艺传任志诚、萧海波等,任志诚有《阴阳八盘掌》一书传世。萧海波年青时访艺,得同门河南陈姓老人指点,当时陈某已是鹤发老者,陈某以上源于何时何地终不得考。
所谓八盘即上四盘、下四盘之意,即上肢分出、入、退、华盖四盘,分别指腕、肘、肩、胸,下肢分地、悬、空、鸠尾四盘,分别指踝、膝、胯、腹。八盘掌也可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盘或称天地人三盘。上贯先天指尖,中通畅华盖鸠尾,下达悬地足尖,这叫做“三校归一”,也叫做“一个整劲”。劲整以后,方才可以练习三盘功夫。三盘功夫先练地盘揉筋,再拧人盘之腰,天盘就是头,下两盘练好,天盘自然有矣。
头腰分先天、华盖、鸠尾三宫,胳膊分出、入、退三宫,腿分地、悬、空三宫,这就是阴阳八盘掌的“一身九诀”,是练习身法的总体大要。这九处练成一个整劲,叫做“九宫归一”。练习头身部分的口诀为:“头上顶,神静气清,为先天;胸中空,气沉丹田,为华盖;尾下垂,直伸海底,为鸠尾。”这三诀和太极拳的“顶头悬”、“涵胸”、“尾闾中正”三个要义完全相同,头上顶和心意拳的虎抱头相同,胸中空和心意拳的熊膀的两膀内扣相同,尾下垂即心意拳中所说夜鹊束尾,头上顶和尾下垂即是对人体脊椎的对争,形成了身如碑的身法。以上可以看出,头身部分的三宫,是对身法中节的贯串。上肢是对腕、肘、肩三对关节的要求,腕为 “出”,肘为“入”,肩为“退”,即是上肢的对争,向两端拉伸筋络,这里同心意拳的熊膀和鹰捉相同。肩往下沉为“退”,为熊膀,腕“出”肘“入”形成坠肘,即鹰捉。胳膊的三宫练的是上节劲的贯串。下肢是踝、膝、胯三对关节,踝压“地”,膝上“悬”,胯陷“空”,即是使下肢对争,向两端拉伸筋络,同心意拳里的鸡腿相同。脚尖内扣,五趾抓地即是踝的“地”,裹胯扣膝,即出现胯的“空”和膝的“悬”,胯内裹即形成剪子股。腿的三宫练的是下节劲的贯串。所谓“九宫合一”也就是上中下三节的贯串,三节能贯为一气,则劲自然能整。
转掌是八盘掌的基本运动方式。转掌时“托掌:拧肩吊臂;走圈:提膝摆扣”,拧肩吊臂则沉肩坠肘,即是熊膀、鹰捉,提膝摆扣则剪子股、弯套弯,正是心意拳的鸡腿鸡形步。转掌的字诀:“上不散,拢胸抱手,拧肩吊臂;下不散,拧裆反胯;中不散,空胸下气,神静气清意自明。”“拧裆反胯”意即胯往上耸,腰往下陷,正是神拳里所说的“开胯下腰”;“空胸下气”即是胸内涵,气沉丹田之意,正是神拳里所说的“束肋下气”,这里用神拳术语来表达倒更显得简明易懂了。
少林拳法身法
张孔昭《拳经拳法备要·用力》:“头如顶千钧,颈如搬树转,下颏如龙戏珠而挺出,肩膊如铁浑坚而陡来。前手如推石柱,后手如扯拗马。前脚如万斤之石压,后脚如门闩之坚抵来。臀如坐剪夹大银,身如泰山无可撼。”
“头如顶千钧,颈如搬树转,下颏如龙戏珠而挺出”,即是头顶项拔,下颌回收,即是心意拳的虎抱头,也正是太极拳的悬顶。所谓肩膊“陡来”,就是坠肘,使肘心朝天,即是心意拳的鹰捉。“前手如推石柱,后手如扯拗马”,两手对争,即是上肢左右劲的贯串,龙身、熊膀、鹰捉俱在其中。“前脚如万斤之石压,后脚如门闩之坚抵来”,是下肢前后劲的贯串,即是鸡腿;“臀如坐剪夹大银”即是剪子股,提肛收腹,两大腿夹紧;“身如泰山无可撼”即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也即是心意拳所说的“身如碑”,六劲相合,六面浑圆。
另外诸如“条直”即是立身中正,“一片”即是上下相随,一贯状态,更有“伸缩”之诀岂不是心意拳中的“束展”吗?且看少林拳经对于束展二字的诠释:“通身更要会意,一片紧缩,然后尽力,一片射出,务要身、手、脚一齐俱到,到时一齐尽力鞭开,后手比前手更要着力。此所谓百骸筋骨一齐收,一齐放也。”(《练力法》)在少林拳经上也有同于“消息全凭后脚蹬”的阐述:“拳家最难得者,在身力……其诀在何处?在后脚上得之。射去之时,后脚不可呆死,必随要紧跟前脚半步,入地之时,更要往前尽力一抵,则身力自然得矣。”(《出步练法》)由此看来,少林拳的练法也无异于内家也。
通背拳身法
通背拳古称通臂拳,传说起源和通臂猿猴相关,故名。通臂的名称暗示要达到像通臂猿一样两臂串通的效果,后人又根据力由腰背而发贯通上下或力由脚发通达于背之原理称之为通背。通背和通臂含义不同,但都从不同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术的窍要。
通背拳的基本要领有:头顶项领,前空后丰,探背松肩,气沉丹田,提裆垂闾,掩裆合膝,肘不离肋,三尖对正。
头顶项领类似与太极拳的虚领顶劲,即是心意拳六艺之虎抱头。前空即是胸涵使之若空,后丰即是拔背使之紧绷,又常喻为“胸似凹洞,脊背似锅”,和心意门的比喻“背如背锅”相似。探背松肩,肩关节松开然后才能放长击远,心意拳中称作熊膀。“前胸一空变化多,后背一绷要入洞;吸胸沉气空化力,探背松肩打面门。”(白猿通背拳口诀)提裆和太极拳的吊裆同义,垂闾是对脊椎底端的要求,猿仙通臂比做鸡鸣卷尾,心意拳比做夜鹊缩尾,又称之为珍珠倒卷帘。头顶项领,尾闾倒卷,塑造了五弓中的主弓——身弓。掩裆合膝形成了剪子股,即是心意拳鸡腿的要求。三尖对正即要求鼻尖、手尖、脚尖三尖同向,也即是古传枪诀中的三尖照。另外如立身中正、气沉丹田、肘不离肋、三尖相照等等无不和心意拳、太极拳等要求相通。
下面是通背拳的口诀,仅作出对照,聊供参考。
拔顶抗项精气贯——虚灵顶劲/虎抱头。
两肘抱肋出不乱/后手护心肘靠肋——肘不离肋。
拢胸下气归丹田——束肋下气/空胸下气/涵胸/熊膀。
合裆护肾双抱手——剪子股/鸡腿。
吸胸凹肚暗塌肩——涵胸/收腹/沉肩/熊膀。
身折腿折如鹤立/两腿微屈微须弯——三弯套:腿弯腰弯胳膊弯/鸡腿。
足尖点地十趾扣——十趾抓地/脚赛犁铧。
闾尾提肛寒鸡步/步似寒鸡脚似钻——行步如犁地/鸡形步。
脊背似锅掩胸前——背如背锅/拔背/熊膀。
肩似风轮胸如洞——出洞入洞紧随身(和心意拳又名“守洞尘技”相关)。
武当内家拳身法
武当内家拳源于宋张三峰,张三峰始学于少林,既得其精微奥诣,复从而翻之,另创内家一派。张三峰拳法后传至关中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明嘉靖年间有宁波张松溪为最(据《宁波府志》记载张师为孙十三老,远承宋之张三峰),张传四明叶近泉,叶传单思南,单传王征南(见于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近代乃有把太极拳说为明张三丰所创,并把张三丰混同于宋之张三峰,于是太极拳也就等同于内家拳,归宗于武当山,此是不学无术者流的笑话,可供茶余饭后消遣。王征南传黄百家,黄百家将其秘传歌诀,诠加注释,著有《内家拳法》一书。武当内家拳今已不传,唯黄百家的书尚在,我们可以从中得窥古传内家拳的影子。
内家拳有《拳家八反》,记载了练拳者须禁忌的几条原则:如不能“歪斜”,即是要求立身中正;不能“寒肩”即要求沉肩;不能“腆胸”即要求涵胸;不能“扭臀曲腰”即要求尾闾中正,腰部挺起;不能“开门捉影”即要求守中用中。这里和我们常见的太极拳的身法要求都是一致的。再看其《发手秘诀》:“手从腿边起”、 “肩要卷紧压”即是熊膀,肩往下沉;“侧身步轻移”、“三尖要相照”即心意拳中侧身对敌、三尖相照;“脚不丁不八,两股收其夹”即是鸡腿、剪子股;“两拐顾两腋,劲从心里发”即是两肘不离肋,拳从口出,肘护心发;“腰要如带束”即是塌腰挺背身直如碑;“平视头略拔”即是虎抱头。
身法不二 内外一如
中华武术分为内家和外家,这种说法首见于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后有《聊斋志异》中王渔洋承袭此说,民国初年大行于世。然而对于这种说法武林先辈向来异议很多,姜容樵前辈云:“国术本无内外家之分,特后世之治技者,勾心斗角,衔异矜奇,往往欲标榜门户,而内外家遂不免判若鸿沟,而互相水火焉。”(《太极拳讲义·太极拳之源流》)近代武术之翘楚者孙禄堂先生亦云:“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或以为在释为外家,在道为内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各门各派各有各家的练法,各有各家的术语,虽然说法不一,实则道理相同,虽然练法不同,实则要求相同,上文中对几家拳法身法的辨异也说明了这一点。孙禄堂前辈说:“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正是始则殊途,终则同归于一。之所以有内家、外家之分,实不过是人们对各拳种不认识,对其理论不理解的原因,各家术语虽不相同,拳理内涵则相通。民国张庆霖曾著有《炼气行功秘诀》,张师清虚禅师本是少林正宗,原本挂锡寺中二十三年,后则云游天下。清虚禅师对于强分内、外二家,以及由此而分门户十分不满,曰:“今之拳术家,每好大言欺世,各相标榜,立异为高,逆情干誉,于是数典忘祖,失却本来面目。”又曰:“此老僧最引为太息痛恨者也。”(《炼气行功秘诀·清虚上人之箴言录》)各家拳种在身法核心上的相通,可以互相印证,互相发明,这也许正是清虚禅师所说“打破门户观念”的意义所在吧。
内外家的分水岭在哪里呢?宋世荣前辈云:“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这里所说的气,即是呼吸,“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内家拳所津津乐道的是“内功”,内功就是内劲。怎么打出内劲来才是内家功夫所追求的目标。如何打出内劲呢?且看姜容樵的一段话:“苟能牢记涵胸拔背(熊膀)、沉肩坠肘(鹰捉)、气注丹田、提顶(虎抱头)调裆(鸡腿),则无不日见功效,循序以进,虽不中,不远矣。”(《太极拳讲义》)原来只要身法做到,势势达标,所谓的内劲不求自来。内功之秘,悉在其中矣。为什么叫做内家?金针暗渡,不为外人道也。
最后提点一句,身形是死的,身法是活的,武术是运动的学问,身法之秘,若得窍要,尚得师传,纸上得来终觉浅,非笔墨可以尽述也。初学者若有志于斯途,可就近请明师点拨。无论何门何派,何种拳法,只要得其真传,理法上都是相通的,所以,无论练习什么拳,最终都会殊途同归。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
————————————————————《武魂》2007年5月刊
有图就更好啊 看完了 纯子省流量啊
好多呀,回复里都是
前两段讲得比较通俗易懂呢
这种文章比以前的那些好点,把多家武术集成,对比,能有个系统的认识......... 学习学习
了解了解
顶一个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谱中曰:“束者何?如手之往下拘束也,日久则束到丹田”!!!谁能告诉我,这句话是啥意思? 原来如此啊
欲速则不达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