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资深刑警专家教你如何识别盗窃犯
《犯罪心理学》之盗窃犯的心理及特征<br/><br/>盗窃犯的心理<br/> <br/> 盗窃犯是秘密窃取公共财物、满足利己欲的犯罪行为。盗窃也为多见的刑事犯罪,一般是在利己欲的驱使下实施犯罪行为的。他们为满足贪得无厌的非法欲望、贪婪地吞噬着人民用血汗创造的大量财物。盗窃犯作案活动一般有一个由小到大、由生到熟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盗窃犯的心理也经历一个由畏惧害怕到胆大妄为的发展过程。<br/><br/> 从对盗窃的心理研究表明,盗窃犯的犯罪活动是从游荡行为开始,如吃喝玩乐,闲逛赌博。正当收入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物质需要时,就萌发邪念,先是偷家里的,吃哥们的,久而久之,愈演愈烈,越陷越深,以至不能自拔,走上犯罪道路。"向钱看"是盗窃犯的原动力、出发点和归属点。每次作案的成功,使他们的犯罪心理在罪恶的实践中不断强化,由初犯发展到惯犯。从目前的大量案例来看,无论在城市或农村,盗窃动机产生于生活困难、衣食无着的比例很小,大多数是因为过分的欲求所驱使。<br/><br/> 盗窃作案手段又分为两类:一是偷窃,也就是与被害者没有直接触盗窃行为;二是扒窃,它是犯罪分子采用掏兜或割包的方式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这种特殊的作案方式与被害人直接接触。下面就分别对偷窃案和扒窃作案的心理特征及活动表现作以下分析。<br/><br/>(一)偷窃犯心理<br/><br/> 1.心理特征<br/> 偷窃犯一般要经历一个人初犯到惯犯的发展过程。初犯作案,往往具有试探性,并伴随着恐惧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并非完全出于对作案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的考虑,主要是由于个体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被人抓到挨打。 这种恐惧心理和侥幸心理相互矛盾,当良心被邪恶所战胜,就促使他们迈向罪恶深渊。初次作案,罪犯心理较胆怯,总觉得有人在看着他们。一旦物品到手,便马上离开现场。由于情绪紧张,作案匆忙,缺乏经验,很容易在现场上留下较明显的痕迹。同时由于初次作案成功,侥幸心理得到强化,给他们再次作案提供了勇气。也有一部分初犯作案后,受到舆论的压力或良心的谴责而产生悔过心理,但很难稳固,若遇适应的外在诱因,他们又会继续犯罪。在无外力阻碍下,就沿着犯罪深渊继续下滑,作案次数增多,利欲心则越来越强,作案手段也越来越狡猾。生活上大吃大喝,挥霍无度,手段上计划诡秘,心高胆大。他们常以犯罪环境,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他们的人生哲学是"见了东西不偷等于丢",其道德、名誉、法制观念几乎丧失。在犯罪生涯中,有的经过多次的拘留、劳教、劳改,产生了反社会意识,形成难以改变的恶习以及改好的信心。有的人经过长期教育,一度产生改好的愿望,但一遇到时机和同伙的盅惑、引诱而再次行窃。可见,盗窃犯的一般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是由恐惧到逐渐适应进行大胆作案;二是再犯的胆大妄为到有恃无恐;三是形成稳固的犯罪心理定势和盗窃恶习;四是掌握熟练的盗窃技术,冲破道德法律的约束而成为惯犯。<br/><br/> 2、行为特征<br/> 偷窃犯的行为特征大体可分为:流窜作案、乘机作案、顺手牵羊、内外勾结和预谋作案等。作案手段,常随作案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偷窃国营企业和商店的多是先踩点,摸清职工活动规律,或翻墙入室,或事先混入藏身,待关门作案后溜走。偷职工住宅的多数偷高层住户,等双职工上班后行窃。偷公共场所财产,预先找准目标,利用空隙迅速作案,然后混入人群中消逝。偷外宾财物,则伪装华侨或外宾进入高级宾馆,利用少数单位管理制度松懈,某些工作人员崇洋媚外心理进行又偷又骗活动。从年龄上,青少年作案,预谋时间短,偶发性强,小偷小摸的多,成年犯具有手段老练,恶习较深,活动隐蔽,单个行动,多处销赃等特点。集团作案,市场性强,计划性强,成员复杂,经常兼有其他犯罪行为。<br/><br/><br/>以下的要仔细看:<br/><br/> (二)扒窃犯心理<br/> 1、扒窃犯的活动规律<br/>扒窃犯在时间上是根据季节变化、场所条件、客流多少、警察分布等状况而改变其活动规律和选择作案时间的。通常情况下,活动规律是节假日活动多,早晚班车活动多,春秋季活动多,发薪日期活动多。<br/><br/> 扒窃犯一般具有活动范围广,流窜作案多的特点,其扒窃场所多是在人多拥挤的商店、车站、码头、影院和公共汽车、电车上进行作案。<br/><br/> 扒窃犯在选择行窃对象时,一般不盲目下手,总要经过观察,选择时机后再作案。而对象的选择又因时因地而异。<br/><br/> 在商场选择对象有:一是二十多岁的男女青年,有的是准备结婚,选购结婚用品;有的是结婚不久,手头有钱。二是外地人,他们或因公出差,或进城买东西,带钱较多,情况不熟,防扒经验少,发现被窃时往往已离现场,很少报案。三是中老年妇女,这种人多是家庭主妇,家庭"财政"大权在握,口袋不空,思想麻痹,极易得逞,即使被发现,由于妇女抵抗力差,也容易逃之夭夭。<br/><br/> 在车站,扒窃分子往往选择单身旅客或旅客作为猎取对象。有的单身旅客携带物品较多,往往照应不周、顾及东西又顾不到车;而农村旅客出门少,经验又不多,往往反应迟缓,容易被扒窃。<br/><br/> 2、扒窃犯的行为特征<br/><br/> 眼神特征<br/><br/> 眼神是指人的眼色和神态。扒窃分子的眼神与一般人有明显不同,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或处在什么位置上,两眼总是注视和留神人们的衣兜、皮包。去商店,即不观看商品,又不购买货物,专门窥视顾客从衣兜或皮包里取款或付款的情景;在车站码头,两眼不停地扫视着身上可能带有钱款的外地人或农村进城买东西的人,临行作案时,一般都要环视一下四周是否有人后再下手。<br/><br/> 表现特征<br/><br/> 扒窃分子在作案前的表现突出有四种:一是乱窜,扒窃分子在电汽车上或车站里是两头窜动,在商店里是上楼下楼到处转,以物色扒窃对象。二是尾随,扒窃分子选中了对象后,紧紧尾随其后,以便寻找时机作案。三是钻挤,扒窃分子在上下车或抢购物品人多拥挤时,不往空当钻,专往人边挤。四是试探,扒窃分子在未弄清被扒对象是否有钱的情况下,用胳膊的下部或手背试探被扒人的衣兜,或借行车的晃动而前后偏向的机会,接触被抢占人的身体,看看拟扒对象反映如何,然后靠近对方,用手掏或刀割法行窃。<br/><br/> 语言特征<br/><br/> 在一些扒窃团伙之间,他们常用隐语(或称暗语)作为交流思想、联络信息的工具。如称干扒窃这一行当为"钳口",称被扒人人上衣兜为"天窗",下衣兜为"平台",裤兜为"底仓",把钱掏出来了称"下货了",钱多称"兰海",无钱称"兰干"。他们就这样把普通语言用来改变原意、歪曲词意、变更词形、借用词句、倒置音节等方法加以编造,供他们内部使用。因地区不同,其隐语也有所不同。<br/><br/><br/><br/><br/><br>转的着文章太专业了 平时出门不要露财 包包什么的随时拉链基本就可以预防 有道理 <br>学习了啊 楼上的也喜欢孙红雷啊
<br> <br>很专业啊
<br>
<br>但是一个个人去琢磨的话
<br>有点难啊 关键自己也要做好防范,不要给犯罪分子有机会下手, <br>呃~
<br>
<br>为什么要在蚂蚁放这个&……
<br>
<br>是不是要开个侦探推理版块啦~ 就算自己也不敢惹他们,除非你有枪 这些东西都是职业性的,需要多年经验来观察吧 学习了学习了啊 <br>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一看,总是喜欢在人群里畏畏缩缩的就是,而且他们虽然猥琐,但眼睛总是冒着光 <br>如称干扒窃这一行当为"钳口",称被扒人人上衣兜为"天窗",下衣兜为"平台",裤兜为"底仓",把钱掏出来了称"下货了",钱多称"兰海",无钱称"兰干"。
<br>要是这些犯罪份子改做正行,那不知道多厉害哦,暗语真能编呀,呵呵 这帖子不错 ,,说的很好。多看看 晕 第一次在论坛看到这样的帖子 请问LZ是不是警官学校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