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棍杂谈——全国最热门的甩棍论坛】

标题: 如果锥度不变,喇叭口延长3分之1-2有什么利弊? [打印本页]

作者: 武风    时间: 2010-6-29 20:52
标题: 如果锥度不变,喇叭口延长3分之1-2有什么利弊?

强度有所下降,但是不是锁定增强了?
如果锥度增大,喇叭口长度不变呢?
等待资深来解释!
为了喜欢的四节和轻版。
-----------------------------

仔细究标题有问题,锥度不变长度延长就要减下级管直径。保持原长就要减直段的长度。
就是突然想起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30 23:04:13编辑过]

作者: 曹先生    时间: 2010-6-29 20:57

资深的来了:锁定肯定下降,剩下的自己体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资深告退...
作者: A5A6    时间: 2010-6-29 20:58

楼主自己不是资深了吗???

锥度增大,管子就要加大

锥度不变,喇八口延长,棍就要加长
作者: 颓废的少年    时间: 2010-6-29 20:58
坐等高人了 太高深了
作者: 独孤游侠    时间: 2010-6-29 21:03

和锥度大小没有必然联系,需要符合某些角度和形状才能达到好的锁定
作者: Ace丶    时间: 2010-6-29 21:05

等待资深来解释!
自己不就资深了麽?



           
为了喜欢的四节和轻版。

 做个四节的轻版?   吹牛BB飞天啦
作者: 武风    时间: 2010-6-29 21:13
以下是引用独孤游侠在2010-6-29 21:03:00的发言:

和锥度大小没有必然联系,需要符合某些角度和形状才能达到好的锁定




难道“喇叭口”设计初衷不是为了锁定?
水泵的“扇叶角度”根据泵型众多集团公司根据泵型设计角度各有不同。
甩棍喇叭口也那么精确?
作者: 武风    时间: 2010-6-29 21:17
以下是引用军佬在2010-6-29 21:05:00的发言:

等待资深来解释!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做个四节的轻版?   吹牛BB飞天啦


你不会吧?!
有些参数是矛盾的。
作者: 独孤游侠    时间: 2010-6-29 21:30
以下是引用武风在2010-6-29 21:13: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难道“喇叭口”设计初衷不是为了锁定?
水泵的“扇叶角度”根据泵型众多集团公司根据泵型设计角度各有不同。
甩棍喇叭口也那么精确?


精确到超过你以往的概念
作者: 武风    时间: 2010-6-29 22:37
以下是引用独孤游侠在2010-6-29 21:30:00的发言:


精确到超过你以往的概念


O!我明白国内集团甚至500强为什么有紧迫感了!
..楼上4位起码敢回复!





作者: fu33    时间: 2010-6-29 22:40
理论上可以增加锁定长度和横向抗外力能力 ,但实际上未必是那么回事。
作者: 御风    时间: 2010-6-29 22:49

喇叭口增长不一定会减少强度 参照老三代 只是那样以来重心不如现在的gas好控制
作者: 天歌    时间: 2010-6-29 22:53

这样的话 展开的长度就有问题了
作者: singyue    时间: 2010-6-29 23:23
明白....听老大说.原来主要是角度在起作用~~
作者: kdj911    时间: 2010-6-30 00:24
对,展开会受到影响
作者: 狐步舞    时间: 2010-6-30 08:47
任何设计角度都有极值这一概念,另外喇叭口增长锁定不一定会好,要看喇叭口的结合度,喇叭口长了会影响棍子长度,如果喇叭口长和上一节棍子有一点没有接合好会产生不必要的荷载,在冲击下造成从内部破坏管壁,给整体强度造成隐患.
作者: 土包子    时间: 2010-6-30 10:11
我不懂,我是进来学习的
作者: 往事钩沉    时间: 2010-6-30 10:28
以下是引用武风在2010-6-29 22:37:00的发言:


O!我明白国内集团甚至500强为什么有紧迫感了!
..楼上4位起码敢回复!





怎么现在楼下的回复全是不行的的吗?还是因为不敢回复所以不下啊
作者: zinedineant    时间: 2010-6-30 15:27

这个用到的物理知识太多了
不懂不敢说
作者: amaw    时间: 2010-6-30 16:24
枝节越多越脆弱
作者: wh9114    时间: 2010-6-30 20:29
 好像是经过实验才确定下来的




欢迎光临 【甩棍杂谈——全国最热门的甩棍论坛】 (http://www.mayi.s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