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请允许我个人 拒绝满嘴真理的人回帖 谢谢。
88年汉城奥运,体操王子李宁因长年训练伤势已深,本应急流勇退,却因某种原因被迫参赛,结果不堪入目…不论刘翔是演戏还是被演戏,都是重蹈李宁的悲剧。他辉煌过,我们没忘记。但不要忘了奥运精神是参与而不是冠军,这一点观众和刘翔身后的人都应该反思。
1988年,25岁的李宁运动巅峰期正在悄然离去,但身体状态已经下滑的体操王子李宁勉强上阵汉城奥运会。竞技体育是残酷的,和以前相比,李宁伤痛不时复发,竞技状态已经下滑。于是,在汉城奥运会上,人们看到了一个廉颇老矣的李宁,在跳马比赛中,他重重坐在了地上,在吊环比赛中,他的脚挂在了吊环上。
做足准备后,李宁进入了奥运会体操赛场。
此时,之前上场的团友们的比赛并不顺利,许海峰、何灼强、谭良德、熊倪等中国体育代表团选手连连失利。中国队把拿金的希望压在了体操队身上。《体操王子李宁》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奥运男子体操赛场外,中国观众早已大声地呼唤:李宁!李宁!李宁!那些掌声,那些欢迎,那些期待,那些激动的心情,令人无法用笔墨来描绘。这时的李宁,已不再是作为个体的一个人,他代表的是10亿中国人民,他是中国的象征。”
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在等待着李宁的出场。
等李宁在期盼中上场时,现场的教练几乎屏住了呼吸。只见他稳健地腾身而起,手握双环。
为了求稳,李宁降低了动作难度。当在吊环上做完一串动作之后,人们轻舒一口气。
但是,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
“这时,吊环上李宁的双手在微微颤抖,李宁突然双手失力,无法平衡自己的身躯。”
“他—从吊环上摔了下来,脚挂在了吊环上…… ”
一个不可想象的严重失误出现了,这次成绩可能是李宁体操生涯中在重大国际比赛上的最低分数。
接下来李宁继续参加了鞍马比赛,如果获得奖牌,事情还有一点挽救的余地。但是,李宁在鞍马上的“托马斯全旋”动作变形,英雄再次落马。
又一次失误,又一次得到一个低分。
李宁的失误给队友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仅李宁没有获得一枚奖牌,团体赛中,中国体操男队被日本队挤出了前三名,仅仅得到第四名。
这一次,败得彻底。
整个中国体育代表团也仅获得5枚金牌,被时人称为“兵败汉城”。
在体育赛场上,有一个严酷的定律:运动员终究要以失败的结局来谢幕。之前很多冠军运动员选择了急流勇退,没有把失败暴露于人前。但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中国电视转播已经较之从前发达很多,体操王子频频失误,甚至难堪地倒挂在吊环上,最终空手而归的一幕暴露在了众目睽睽之下。这甚至是很多国人第一次亲眼目睹冠军落败的场景,这一次,“王子”李宁败得狼狈而彻底。
当时普通的中国民众对汉城奥运会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当时有报道称:“汉城奥运期间,一家媒体开设《奥运金牌猜猜猜》栏目,但几乎没有人猜中。最后得大奖的是北京一个工人,只有他猜到中国能得四五块金牌。”这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结局,李宁,让全国人民深深失望了,一时间,舆论哗然。
李宁从汉城归国途中,就已经感受到彻骨的寒意。当时的情景被媒体形容为:“官员一两个,媒体三四家,冷冷清清就打道回府。”在机场,李宁一个人避开众人孤单地走在甬道上。
回国之后,人们过度的希望变成了失望,同情变成了指责。一些报道竟指责李宁“不知羞耻”,还有人把李宁称为“体操亡子”。2000年中央电视台体育人物纪录片《百年传奇》中《洛杉矶奥运冠军—李宁》一片记录了当时的一个细节:“回到北京后的李宁,因为害怕别人的责骂,甚至连银行都不敢去。”
更大的压力还是来自运动员的内心。郎平描述汉城奥运会失金的运动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时说:“1988年,中国女排在汉城奥运会上仅获得第三名,没想到,当时社会上对女排几乎都是批判的态度。杨锡兰给我写信时都哭了,说是辜负了祖国人民的期望。”
李宁面对的压力更为巨大。他说:“在赛场上,我不能哭,不能垂头丧气,这有损中国运动员的形象。但下了赛场,我哭了。我对不起队友,他们那样拼,却因为我失误太多,中国队被挤出了前三名。”而且更让李宁痛心的是:“我年龄大了,今后再也无法弥补这次过失了。”
更让李宁难受的是,他的失误,让人们对中国体操产生了更多的质疑,一时《中国体操陷入困境》等文见诸报端。
尤其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体操队长大的李宁此刻得不到“家人”的关怀。《背影李宁》中写道:“失败来临了,各方面表现出的功利性态度让他感到,再把体委当成自己的‘亲人’已属一相情愿。”
许立群在2000年《新闻战线》杂志第六期上发表了题为《体育报道要走出两个误区》的文章,重新分析了舆论压力对运动员的影响。他指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由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没有参赛,我国运动员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国人中造成了一种错觉—中国一步跨入了体育强国的行列。于是,盲目的乐观造成了自信心的膨胀,对中国运动员寄予了过高的期望。而当时记者的‘金牌至上’观念反映到报道中,在读者中形成了一种定式:不太关心某项比赛的过程、水平如何,而只注重比赛结果。”当时的情况是,“由‘金牌至上’观念衍生的是‘报喜不报忧’和‘胜则王败则寇’两种导向。以往有些对金牌的报道总是一好百好,没有给人忧患的警示。所以一旦金牌丢失,读者就感到无法理解。有的报道,胜利之时将运动员捧上天,而一旦失利,便置之不理,或冷嘲热讽”。
而当时参加同一届汉城奥运会的16岁美国游泳名将埃文斯,是带着家庭作业去汉城的,回国第二天便收拾好奖牌,带着课本去学校上课。时隔20年后,郎平在2008年奥运来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地说:“奥运精神就是参与,不要只想着拿冠军。”她描述自己对冠军头衔的心理变化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夺得金牌,自己感觉无限荣耀”,但是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后,“逐渐感觉以前的看法是狭隘的。觉得铜牌和银牌同样令人尊重,值得庆贺”。郎平说:“体育运动是有其规律的,有高峰就会有低谷。”在20年后,郎平说出了自己对冠军一词新的理解:“我理解的奥运精神就是参与,参与了你就成功了。”
但是,在李宁遭遇失败的1988年,几乎没有人能够说出这样的想法,李宁本人更是无从体会。
当时,李宁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就是:他正由时代的英雄,变成时代的“弃儿”。
尽管奥运会前已有退役打算,但李宁没有预料到,他会以这样的结局离开自己曾经没有对手的体操世界。
1988年年底,深圳,李宁带着满身的伤痕、曾经的辉煌和遗憾,举行告别体坛仪式。一代体操王子从此谢幕。
欢迎光临 【甩棍杂谈——全国最热门的甩棍论坛】 (http://www.mayi.s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