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棍杂谈——全国最热门的甩棍论坛】
标题:
[转帖]武林精神的民俗基础
[打印本页]
作者:
dianjinan
时间:
2009-2-21 20:54
标题:
[转帖]武林精神的民俗基础
传统武术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创造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华。我们民族勇武强悍的武风,注定在民间大众的土壤中生根。民间斗力、尚武习俗久已相沿。寓兵于民,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庶民习武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百姓平民生活和生产中的各种用具,都可以成为得心应手的武器。其中的一部分则演化为武术中的各种器械,如斧、拐、钯、铲、鞭、橛头等。最典型的是江西一带流传的“剪尺刀”就是一套绝妙的“裁缝”武功:一手握剪刀,刺、剪、点、穿、钻、挑、封;一手持铜尺,劈、抡、架、截、击,实在太方便灵活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将民间的兵器集中到咸阳销毁,铸为12个巨大的铜人。后来,徒手的“角抵”表演替代了武技比赛。这种具有观赏性的表演,好看好玩,被历代皇帝继承。直到清末,宫廷还设有“善扑营”,供养着一批摔跤好手,令他们比赛或表演,供皇帝大臣们消遣。尽管角抵之戏,只是斗巧,并非斗力,但其中的争斗意识和胜负意识,同样反映了民间尚武的传统。
民间的尚武之风,或说武侠出自民间世俗社会,均与唐宋之后都市社会的发达及近代城市文化的形成有关。民间的这种斗力、习武之风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但同时也是民间尚武精神的真实反映。一旦社会动荡,民间人士纷纷结社自保,这就是军事性社团的中坚和主力军。隐姓埋名的山野之民,也会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做出一番大事业来。唐玄宗在长安、洛阳两地设立“教坊”,又把大量身怀绝技的杂技艺人集中到一起,无疑大大提高了杂技艺人武术技艺水平的发展。隋唐时连年战乱,武术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太极拳在唐朝就已经形成了三派鼎立的兴旺格局。宋代,作为武侠阶层伦理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武侠精神,业已定型。并随着近代城市文化的发展,流播于民间大众生活中,成为平民社会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据《武林旧事》记载,角抵、相扑、使棒、打硬、举重、打弹、射弩等武术技艺,在临安的街头巷尾演出,成为市民闲暇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都市文化的发达,推动武术渗透到平民生活中,其结果便是导致为数众多的民间武术社团的出现。应该说,民间习武组织多是从宋代开始的。如弓箭社、马社、万马社等均是众所周知的军事性社团。
除了民间习武团体大量出现和民间习武习俗化以外,城乡中不断出现的以师徒关系为纽带的武术群体,在各自的内部规则中,纵向传授着自己的完整的武术套路和技法。这些武术群体遵循着以“侠义”精神为主体的武侠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有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禁忌,形成了中国大众社会的一个独特的社会范畴——武林。武林是中国民间社会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种社会文化现象是隶属于平民的。武侠文化作为平民文化中的一个主要部分,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吸收新儒家伦理的一些观念,并加以融合与改造。于是传统的侠义观念有了新解。从而,产生了武林中的“忠义”观念。具有忠义品格和勇武技艺的武林中人,他们的忠义,就不再只是个人的侠义行为了。武侠开始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他们的忠义,都是对国家、对民族、对朋友而言。武侠关注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举,显然与儒家忧国忧民思想有关。儒家重礼法,武林则门派森严;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本位,武林坚持“武德重于武艺”的传统伦理观念。传统的武侠精神得到了升华,武侠精神所涵括的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平民意识深处的伦理价值和行为标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武侠文化传统意识业已形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中的一部分。
传统武术除了招式和功法外,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亦是文本文化与平民文化相融合的结晶,更是一个民族坚强的精神品格的标志。传统武术走向武术比赛的现代化过程,也将是一个中华武术文化发展的过程,而融入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武术更是任重道远。
作者:
小鬼头
时间:
2009-4-30 21:48
很多东西都是来自民间的 基础啊
作者:
小鬼头
时间:
2009-4-30 21:54
不是吧 刚才回的啊 发贴重复了?
作者:
耳总。聪聪
时间:
2009-4-30 22:04
工具。也是在生活中发现。 改进的
作者:
小鬼头
时间:
2009-4-30 22:35
只有群众基础才可以流传
作者:
蝶
时间:
2009-5-29 00:59
尚武 一般是东北 中原大地比现在好
作者:
蝶
时间:
2009-5-29 01:00
当然 我也希望尚武精神 骗地开花
作者:
小鬼头
时间:
2009-6-14 15:08
群众基础 才出现一些类似农具的武术器械 呵呵 当初的朝代 真功夫多不在皇宫大院里呢
欢迎光临 【甩棍杂谈——全国最热门的甩棍论坛】 (http://www.mayi.s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