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之诱惑
《唐诗三百首》中有关蝉的诗句最多。蝉隶属于同翅目蝉科,其卵多产于树木嫩枝皮下组织内,若虫生活在土中长达数年之久,北美有一种蝉,它的若虫需在土中生活17年,故称十七年蝉。羽化期多在夏季,所以有“蝉鸣空桑叶、八月萧关道”(王昌龄《塞上曲》)的诗句。雄蝉的腹基部两侧有发音器,依靠振动发音器来“蝉鸣” 、“蝉唱”,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将至,蝉鸣则止、蝉唱暂休。故有“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李商隐《落花》)的诗句。虽然有“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诗句,来抒发诗人清闲悠然的心境。但有的诗句却是借蝉声来表达诗人清高与思怀的。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中咏蝉》)。作者的高风亮节在其序中,以蝉喻之,描写得淋漓尽致!“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抒发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戴叔伦《画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可算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的艺术再现。
【蝉之追忆】
天气又开始热了起来。今天的夏天似乎来的早,好像根本没有经过春天。骄阳似火的日子是我最烦躁的。和过去不同,小时候最渴望夏天的来到,不仅有爱吃的冰棍、汽水、西瓜,还能畅快的游泳。那是一个多么无忧无虑的年代,伴随我渡过夏天的,还有成天叫个不停的知了。也奇怪,今年的树上没有知了的叫声,好像前两年也不太听到,没有了知了的叫声,这个夏天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
关于蝉,俗称“知了”。对于它的感情是慢慢培养的。罗大佑的《童年》是他的作品,开首就唱“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个不停……”。我们的童年也都是这么过来的。那时,我们用松香粘知了,长长的竹竿伸过去,一抓一个准。到了秋天,知了的叫声似乎有点筋疲力尽,听起来竟然有些凄凉。如同刘文正《秋蝉》中所唱:“听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绿叶催黄”
蝉的生命只有一季,秋天到了,它也走到了尽头,于是变成了俑,再脱胎成为美丽的蛾。我相信,它的一生足够精彩,而我,却忘了将它轻轻收藏,也忘了它其实是非常品格高尚的动物,至少在古人看来是非常高尚的。在古人的眼中,蝉是只饮露水的,有种清高的感觉
古人认为蝉性高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最后脱壳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古人十分推崇。同时,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从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如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成语中称作“蝉形玉含”,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而把蝉佩于身上表示高洁。
蝉与玉一样也有五德的:头上有冠带 是文;含气饮露 是清;不食黍稷 是廉;处不巢居 是俭;应时守节而鸣 是信。
唐代骆宾王在他的《在狱咏蝉》借蝉来比喻他的高洁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如“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李百药《咏蝉 》)“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褚澐《赋得蝉》)“烦君最相惊,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在不同身世经历的诗人笔下,平凡常见的蝉各具性灵,仿佛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身。而在历代鳞次栉比的咏蝉诗中,最受称颂、广为流传的就数这道《在狱咏蝉》诗了。 《在狱咏蝉》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挚而充沛,不但没有无病呻吟,更非“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平常慨喟。它抒写的是含冤莫辨的深切哀痛。该诗是骆宾王于仪凤三年在狱中所作。他下狱的原因尽管说法不一,然而多数认为是被诬陷的。例如有传说,武后专政,排斥异己,严刑苛法,告密之风盛行。骆宾王屡次上书讽谏,因此获罪撤了职,并以贪赃入狱。也有人依据他的《狱中书情》,分析“三缄慎祸胎”等语 ,认为他是言语不慎招来了莫须有的打击。具有侠义性格的骆宾王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就借咏蝉来替自己的清白申辩,宣泄心中激愤之情。
现代人对于蝉,寄予了更多的含义。如蝉停在竹子上,寓意【知足长乐】,与葫芦在一起,寓意【福禄双全】(蝉与财谐音),停在叶子上,象征【一鸣惊人】,寓意成了“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
可能是因为搬进了楼房,甚少听到蝉的叫声,竟然有些留恋,于是开始了对于蝉的收藏,更由于蝉的品格和我有共鸣,于是兴趣愈来愈浓,到现在,竟然收藏了几十只不同质地、不同年代、不同器型的蝉。
以上图片来自我部分藏品的照片 部分文字来源互联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7 21:25:1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