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需建立在一个适合的架构上,这架构在搏击中我们通常称之为戒备式,所有的发力动作都建立在这个基础戒备式架构上,除非你的发力技巧已经足够好,好到在任何姿势、任何角度、任何时机都可以打出有速度、杀伤力与准确性的拳脚,那已经超脱了有形而入无形的随心所欲的层次。让我们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吧,这里所讨论的技术是以现实生活中的街头实战而非比赛的无规则搏击术。 一 戒备式最基本的三要素:
一旦进入实战状态,临敌应战,第一个技术就是以怎样的姿势面对对手,即我们所说的搏击戒备式,也是所有搏击动作中最原始的基础架构,是一切的开始。
一般来说,戒备式分两种情况,即以左手或者右手在前,通常左手在前称之为正架;右手在前称之为反架,通常选择正架的拳手较多。正反架各有各的优缺点,正架后手重拳伺机以待,反架前手可抢占先机,根据拳手不同的运动习惯和技术特点,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正架或者反架。其实在搏击实战中,左右手都有可能面对你的对手,因此左右正反架都要练,可以适度一个为主,一个为辅。
不同搏击术的戒备式有所区别,但在现代成熟的擂台搏击术中,基本上戒备式的姿势都大同小异了。不管哪种戒备式,都需要满足以下最基本的三个要素:
1, 便于移动:
便于各类步伐与身体其它部位的移动,灵活的步伐,控制自己和对手之间的距离与各部位的角度,保持适合的节奏与捕捉恰当的时机,是技战术运用最基础的前提。如果攻击动作是炮弹,那么移动就是为了在合适的时机输送炮弹到合适的位置给予对手打击,即让你能打得到对手;此外防守亦是如此,能让你的身体尽可能恰到好处的避开对手的攻击,尽量少被对手打到。
2, 便于进攻:
戒备式架构为了实战需要,决定了必须建立在最舒服的发力体系上,能很好的控制和使用重心并保持相应的平衡;在不舒服的体系上发力,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在舒服的体系架构上,发力的效果要高得多,对于假动作以及攻击动作而言,这同样关乎到效率的高低。
3, 便于防守:
其实搏击很简单:扛得住对手的拳脚,力求自己的拳脚干得掉对手。因为在实战中,这种双方互相命中对手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了,立足于这个基础,尽量少挨对手的拳脚而尽可能多打击对手。如何少挨对手的拳脚,需要自己的脚步灵活,身体躲闪动作灵活,还需要你处于戒备情况下能自由高效的做相应的防守动作。
二 戒备式的自我寻找:
事实上,没有最完美的戒备式,因为往往照顾了这个需求,就要牺牲一点那方面的需求;其次因为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技术特点与身体素质等等不同,戒备式都需要做一些调整,因此,只有趋向完美、趋向最适合自己的戒备式,需要自己在训练与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调整得到的。
发力是搏击最本质的技术与需求,这是最大的侧重点,戒备式需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并综合其它需要进行调整。人最自然的发力架构:除了心跳与呼吸,睁眼,每个人做得最多的运动,就是走路了,正是如此,习惯成自然,每个人的力学架构就隐藏在每个人迈出的这一步上,走路,是人最自然最熟练的发力架构,虽然不是最强劲的发力方式,但是发力体系的基础。
因此,停留在任何一步上,双脚站立在那里,一切也都在那里了,这是所有的开始,拿起双手保护好自己的躯干和头部,做一百八十度的左右旋转,适当调整脚尖朝向角度与脚跟抬起高低,你会发现,几乎现代搏击术所有的戒备式都在这旋转的即可平衡中出现过。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停留在哪个角度上是最合适的戒备式呢?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当人自然站立的时候,隐藏了一个秘密的架构:最放松、最舒服的自然开立,你的双脚会自然分开,分开的距离或宽或窄,每个人因为自身特点与个体差异都有所区别,一般来说,这个宽度基于肩膀宽度左右。
所以,问题好解决了:你自然开立,然后左脚或者右脚向前迈一步。——这便是最适合你的戒备式架构基础原型,确定了你脚的位置。
三 正架还是反架?
街头自由搏击,比擂台上的比赛更加凶险,因为无规则的自由化,其经过武装(穿鞋子)的脚与去掉拳套的裸拳,杀伤力要强劲多了,并且没有任何裁判制止致命攻击的发生,最糟糕的是,你碰见的可能是体重级别比你大得多的对手,还有可能是碰见几个歹徒,因此这样的战斗要更加危险,这就需要你寻求最高效的搏击方式,最好是速战速决。
对比左手在前的正架与右手在前的反架,由于通常人都是右撇子,右手的灵活性、协调性、敏捷度、准确性、速度与力量都要强于左手,我本人认为相比于灵活性、协调性、敏捷度、准确性和速度等因素的训练来说,力量要好练得多。右手相对于左手来说,更快、更准、更狠,在进攻时能获取抢占先机的优势,这就是所谓的“强侧置前”,将自己最强的一面对着敌人。
可能你会说左手在前的戒备式,右手作为重拳的威胁在力量上有更大优势,但权衡之后你会发现,由于左手先天这些综合方面的素质都差一点,因此将它作为后手拳强化训练力量,这比强化训练其灵活性、协调性、灵敏度、准确性与速度要容易得多,并且左手作为前手,灵活性、协调性、敏捷性准确性以及速度与力量都要差,但作为后手由于扭矩以及蓄力过程增加,它的力量要大多了,这样的话,综合考虑,在街头的自由搏击实战中,将右手放在前面以获取在实战中抢占先机的优势再加上强化训练力量的左手重拳,远比左手在前加右手重拳的配置威胁更大。
因此,我选择在训练中与街头自由搏击的实战时将右手放在前面,以反架为主,正架为辅。
四 戒备式中身体各部位的姿势:
1, 双脚:
以右手右脚在前的反架为例。左右脚自然开立,右脚上前迈一步,相对于自然开立的前后垂直矢量,右脚尖略内扣三十度左右,左脚相对于左右水平的矢量,脚尖向左旋转四十五到六十度。此刻,相对于右脚的垂直矢量,左脚与右脚连线的夹角差不多为三十度到四十五之间(由于街头搏击对裆部保护的需要,以及尽量减小侧面,我推荐三十度的夹角,并且相对于右脚倾斜的延长线,整体虚拟的架构正好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而这是最稳固的形状,为X核心发力体系提供了最合适的保障),右脚平行位移后拉,你会发现,右脚尖与左脚跟之间的距离约为一拳左右。注意的是,这种站位的时候,我并不提倡前后脚跟抬起,而是很自然舒适的站在地上,这是我基于对中国传统“内家拳”与各种现代搏击术站位姿势的比较所得的经验考量,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推荐,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与特点,做一些属于并适合自己的调整。
2, 膝盖:
双膝略曲,弧度保持在一百五十度左右,略内扣,感受到双膝既自然放松,又有舒适有度的张力,体会一下双膝之间前后左右与上下的移动与蓄能,使你的“马”灵活又富有弹性。
3, 核心三角:
略收腹,使骨盆略前倾,有助于提高核心三角的敏捷性与灵敏度,使核心三角这个悬挂式发动机更为放松,最大限度的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4, 胸:
略含胸,有助于双臂放松的内收与保护身体,提高架构的灵活机动性。
5, 背:
相对于略含的胸,背部就需要自然的微张了,这提高了架构整体的机动性,方便任何动作的一触即发。
6, 头:
有别于传统中国功夫所谓的大家风阀与宗师气概,头并非头顶中正的,而是向左略侧,向下略收,下巴藏于右侧斜方肌、肩膀与锁骨构成的保护区域内,当然脖子需要放松的略弯曲。
7, 上身:
上身相对于左右脚站位的三十度角,需要向右做一点旋转,我推荐的角度是十五度左右,这样整体架构多了一份拧转的层次感,不至于那么呆板僵化,也会提高整体架构的紧凑感,还会改善发力动作的舒适度与效率;其次上身需要略微前倾,进一步提高架构的整体灵敏度,强化移动的敏捷性,提高身体架构的弹性,最重要的尽量让重心控制在丹田的位置,这为控制身体平衡以及为发力提供最有利的保障。
8, 左手与左臂:
左手抬起,掌心向右,靠近并防守左脸与头部左侧,手指自然弯曲而非握拳,这有助于手臂的放松与出击的速度;左臂放松弯曲,肘自然下垂,靠近并保护肋部,忌抬高与过紧的贴住肋部。
9, 右手与右臂:
右手摊开,手指自然弯曲,右手食指第二个指节贴住鼻子,向前推至垂直投影在膝盖的位置,保护面门与头部右侧,右肘弯曲九十度左右,自然下垂靠近肋部,忌抬高与过紧,以免空挡多或者手臂紧张,一定要确保右臂的放松以便随时出击。
10,真正的“守中用中”:有意思的是,左手向前,右手向后移动,左右手的中指正好相碰,左右手掌之间的距离与右脚平行后拉与左脚跟之间的距离一样,同为一个拳头左右的距离,这体现了上下一体的体系严密性。这一个拳头的距离为发力提供了扭矩原动力,又尽可能减小了动作幅度,在扭转撕扯式的运动轨迹中,尽可能在旋转中有机融合在一条中直线上,这提高了效率,而非传统的守中用中的堵死在自己的发力之门上,正因为空所以能用,实反而僵化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传统的守中用中发力技巧却打不出强劲穿透力的原因。这里所说的中直线是在旋转中求得的结果,而非开始存在的静止表象,搏击是在运动中寻求攻击结果的即刻平衡,而非呆板的僵直的理论化的造型。中线与直线都是搏击在运动中寻求的即刻重合的一个打击点而已,而弧线则完全藏在了核心三角的X核心发力技巧中,这样搏击动作足够简单、直接而高效。
10, 调整:
没有完美的姿势,只有趋向最适合自己的完美姿势,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做一些实际而高效的调整,当然,这必须基于戒备式三要素的基础之上。
五 戒备式的站桩训练:
中国功夫历来讲究站桩,尤其“内家拳”的站桩,既有养生,也有技击的功效。我虽然有些不赞同所谓的四平八稳的扎死马步,但是很推荐这种戒备式站桩训练,因为这种静止的站桩,如同一种等张力的身体训练。
让身体适应这个“别扭”的架构。我们刚刚开始学习一种运动的时候,总是觉得它的姿势和动作很别扭,没有走路那么自然,比如学骑自行车、打网球或者打篮球,这需要在自身的协调性上培养适合各个运动的专项协调性,其实走路跟这些运动也都一样,只不过我们已经足够适应它的运动节奏和轨迹,已经熟练到本能,习惯成自然了而已,搏击也是这样,戒备式是这一切最基本的开始,我们需要的是适应它,熟练它,力求也将它训练成一种自然的本能化的习惯性姿势,如同我们走路或者站在那里自然开立一样。
只有身体习惯了这种架构状态,身体各部位才能最大限度的放松下来,每个部位都有合适的张力与弹性,有着最好的机动性与灵敏度,便于最高效的移动、进攻与防守,没有任何僵硬的不自然的“别扭”,不见任何雕琢的痕迹,这架构体系一如浑然天成而密不可破,既严谨紧凑,又自然放松,一切都是那么写意的契合。
配合我前面章节所说的养气训练做这种静止的等张力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内在的气息在这种架构内自然的流淌;外在的筋骨、肌肉肌腱与韧带适应成自然本能的放松轨迹记忆;这些综合在一起,为任何动作力求最高效的表现提供了前提。
六 戒备式的比较:
与小龙哥创造的截拳道戒备式相比较,我推荐的戒备式更加贴近MMA戒备式,只不过与后者的擂台赛戒备式相比较,我做了一些适合街头搏击以及适合X核心发力体系的调整。其实小龙哥截拳道的戒备式在早期与后期也有些调整,得益于他的水平提高,也更加适合实战需要,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击剑步伐的前后一条线站位,虽然能获取较好的前后移动的速度,但是左右脚前后几乎处于一条线的站位严重的消弱了发力的扭矩,这导致了过分侧重了右手右脚,而让后手后脚的出击速度以及发力降低了效率,左右张力与平衡的稳定性也不够。
其实在实战中,不可能永远是同样的一个戒备姿势,随着实战中动作的变化,你的左右脚的角度,身体的姿势,都有可能变化到一个你不舒服的、不自然的别扭姿势上,这就考验了你的调整与适应能力,没有不变化的东西,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随机应变才是唯一的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适应它,掌握它,熟练它,利用并控制它,才能超脱有形的窠臼,以无法为有法,迈入无形的境界。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技战术特点,适合他自己的就好,能最大限度上发挥个人的能力,提高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转自功夫哥(胡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