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大成拳问疑 做为大成拳业余爱好者,很高兴看到李紫剑先生对大成拳提出诸多问疑。对拳术提出问难,以求明理与精进,正是芗斋老人一贯提倡的精神。李先生的问难,确实也反应了目前大成拳传播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在大成拳高明人士看来,大都是因为修炼大成拳不得法,或对大成拳历史及拳理了解不多而产生的,根本不值得一答,但我们还是希望大成拳名家或权威人士,就这些问题一一作出分析与评论。事实上,从李先生提问之中也能感到,李先生对一些问题也并非没有自己的答案与看法,有些问题也并非不明白,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针对目前大成拳传播中存在的一些流弊发问,以引起大成拳初学者、爱好者与传播者的注意,这也有利于大成拳的普及与提高,其良苦用心作为大成拳门人,应该感谢才对。事实上,学问就是有学有问,有问有疑,进而才有研究与讨论,达到明理与精进,在此基础上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芗斋老人生前提倡废除师徒制,其良苦用心也是鼓励后学能与师尊以平等的身份对拳学尽力问难,展开讨论,以求拳学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这是符合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规律的。芗斋老人生前针对当时流行的太极拳在普及中存在的诸多流弊,提出存疑和问难,其意 也是如此。诚如先生针对记者提出是否对太极拳批评太过时所言,就是因为看到通常的太极拳传播中,虽然存在问题较多,从一般的传习方式与方法看,层次也不高,但太极拳界明理之士也多,且芗斋老人与一些太极嫡传大师有较深交往,认为自己的问难有利于太极拳的发展,太极拳修炼有成者看了先生的发问会心领神会、哑然失笑 才尽力问难的,否则不予论矣。(注:参见芗斋先生再答实报记者问,其大意如此,我从未见到芗斋先生评论太极拳屁也不是。李先生可能没有看到芗斋老人答记者问的全文,才有此看法。我看到的答记者问是内部手抄本) 李先生的文章看,所提问题很多,涉及大成拳的方方面面,对于李先生的提问答疑,除了希望能有大成拳名家放下架子,作出详细的分析与评论外,也想就自己理解谈几点看法。 1、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其区别与发展已经有人做了简要的回答,事实上,在《王芗斋专集选》中,姚宗勋先生在《意拳正轨》一文后所做的附记及王玉芳女士在《武魂》上曾发表的“从意拳到大成拳”等论述中均可寻其脉络。由于这一发展历史对后学理解大成拳具有重要意义,要说明这一问题也不是几句简答就能说清楚的,为避免后学在学练大成拳时再出现理解错误,在练功程序出现问题,建议请大成拳权威撰写专文论述这一问题。 2、关于大成拳出自形意拳,在得形意拳真传后又有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又从拳学角度做了独创性的探索,建立了全新的拳学体系,才形成了现今大成拳的理论体系,这已经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有关这方面的历史问题,应由武术史学家去研究,与拳学无关的内容可不必再争,也没有意义。 3、关于大成拳的“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力生于骨”“筋长力大”“无节不钝角”以及桩架内部调整法,各种力的用法等问题,是大成拳练习中的力学方法,也不是简单的概括性解答就能说清的。(此外,拳学理论只是对拳术进行的概括和描述,对这一通常的描述不能钻牛角尖,如李先生关于“无节不钝角”的问疑)。对于大成拳练习中的具体力学方法,需要大成拳家效法芗斋老人,打破拳术的私密性,将拳术的具体方法讲出来,并结合现代科学加以分析研究,这有利于大成拳的发展。据我所知仅由王玉芳整理,由芗斋老人口授的《大成拳要点》(手抄本,也可能有其他名称)一文中,关于大成拳的具体练法讲述就很多,其中总则讲了6条,桩法调整讲了14个要点,技击中的发力及用法原则有10种,练习的拳式由10多种(名称),体会试力方法5种,发力及实做要点10多种,具体力量的练法、用法有28种等。如果必要,建议应由芗斋师祖后人将此文整理发表,这对人们理解李先生在《武魂》11期中所提的13、14、15、16、18、20等问疑大有帮助。 4、关于大成拳习之甜蜜,以自己的体会,如果习之得法,用意贯通全身后确实如此。如果仅以养生而论,则不仅仅是甜蜜,更是妙不可言。但甜蜜是结果,“汗水透履”是过程,如果习之有得,则有时在汗水透履时也是甜蜜的。具体而言,桩功初练是要冲过假疲劳关,此时确实酸痛难忍,桩感也时有时无,但过了这一关,则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之感。尤其养生桩,正如芗老所言,是休息中的运动,运动中的休息,即使做了强体力劳动后,身体疲乏,通过站养生桩,放松入静,亦可使疲劳消除,全身有浑圆贯通感,身体有漂浮感。关于养生桩甜蜜境界的论述,原点先生曾在《武魂》1991年4期发表的“大成拳养生桩及禅定法(注:大成拳桩功与佛家立禅功也有较深渊源,芗斋先生亦有别名王宇僧)”一文中有非常详细的描述,《武魂》可再重复发表此文,供大家参阅。此外,王安平先生对桩功的造诣也较深,在《修真心语》中论述也有独到的体会与发明。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因为修炼大成拳有诸多甜蜜及妙不可言的感觉,与修禅参定的感觉类似,故也易流于虚幻,易生神秘,如果执着于此,容易走向神秘。这也是一些大成拳家走向神坛的一个原因吧。对此,芗老生前曾多次苦口婆心提醒后学注意,切勿执着于此,大成拳论中也专门就解除神秘作了论述。 5、关于以招破招问题,拳学套路问题,少林、武当、太极、散打等比较研究问题,不仅需要大成拳家专题研究,也希望其他各门各派,本着芗老提倡的,只求是与非,不论门与派,不论内家与外家,抛却门户之见,抛却胜负观共同来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与实践,这种科学求实的精神是芗老生前极力提倡的。当时由于处于旧的时代所限,芗老倡导的精神响应的不多。即使芗老登报倡导共同研究拳学,欢迎方家前来切磋实践、共同探讨,但京城拳学名家也来者也不多。现在门户之见、胜负顾虑、声名所累,也极大地束缚了武林中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影响了中国武术的发展。中国出现无数个一生不败的武神仙并不表示中国武术的光荣,阿里一生多次的失败也并不影响其一生的英名,我真心希望在走向21世纪的科学昌明的时代,中国武术界能倡导芗老几十年前倡导的求真求实精神,共同探讨中国武术真谛。尤其是各派名家,如轨迹拳李紫剑先生、先天太极陈太平先生、自然门杜飞虎先生、大成拳崔瑞彬先生、王选杰先生、王安平先生、孙式太极掌门等等拳界名家,大家如能抱着共同目标,走到一起,切磋交流,研究比较,这比一般的拳界人士的交流或年轻的拳学爱好者的互相学习,更能促进中国武术的发展,更便于求真求实,因为他们对本门的拳学造诣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其交流能使中国武术在更高层次上求得发展。 6、关于招法与拳式,据我理解,芗老也并不是机械地否定。认真读大成拳论之人,均可看出芗老虽然否定了机械性的套路与招法,但却留下了套路招法的神髓与原理原则,正如芗老所言,原理原则方为法,非这一拳哪一腿才是方法。况且芗老所讲大成拳“一法不立,无法不容”,通俗的理解就是“不受一法一式的局限,方可无法不容,包容万法”,到作拳时该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至于演练时,按芗老所说,应以形(招法、拳式、单操手法)会意(体会用法、拳意、是否符合力学原理与生理卫生等),以意(感应、意念)象形(自然找出“形”的表现形式,即以意自然带出形式、招法),形随意转(拳式招法随“意”自然转换,不局限,不束缚,只求得力顺当合规矩),意自形生(由招法及拳式自然产生拳意、体会、感觉、及用法)............等等。即使在大成拳论自卫一章中,芗老也谈了裹打、践打、截打、堵打等等数十种打法,指出这些方法虽然是局部方法,但对一般人来讲如不经过实地练习,也不易得,但对绝顶聪明之人,则认为可不必习此。这说明芗老否定的拳套方法只是哪些没有拳意,一招一式不得均衡的,没有拳术意义的拳套操。也说明芗老传授拳学因人而异,对绝顶聪明人则直奔拳学正轨,对一般理解力不够的也从一招一式的打法练起。 芗老认为大成拳传授因人而异是符合规律的。对有些初学者和理解力差的人,首先通过拳式招法练习,易于入门,便于传播和普及,正如渡河先要上船,过了河后要弃船上岸一样的道理。对绝顶聪明者,大智慧者,悟性即为渡河之船,即为渡河之桥,亦即悟者自渡。此外对带艺投师者,如习练其他拳术有成,亦可不必习此,这也是为什么修炼大成拳的初学者,常感到无入手之门,而许多带艺投师者又较快入门的原因,可能也是选杰先生创大成拳若干法、若干腿,以便于大成拳传播和推广的本意吧。 7、关于大成拳后人发展与提高问题,确实问题不少,但成效也十分显著。目前大成拳较之芗老时代得到了更广泛传播,得到了更多的武术人士的理解,并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发展,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同样,大成门人亦有许多出类拔萃者,修炼大成拳的武术人士获的散手冠军者或散手冠军进一步修炼大成拳的也较多。许多大成拳家本身就是一些散手队教练(如果必要,建议大成门人可作不完全统计),这并不象李先生所了解的那样。 8、至于道新先生是否是芗老衣钵传人,为何芗老否定套路,而道新先生却创心会掌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首先道新先生自己就不认为是大成拳衣钵传人,道新之所以认芗老为义父,也是道新先生不能作芗老的名义徒弟而安排的。此外道新与芗老在拳学上曾有不同见解,从研究学术方面来看,这也是非常正常的。道新是张占魁先生的衣钵传人,是芗老在意拳初创期,由由芗老师兄张占魁先生推荐,从芗老深造,学习初创的意拳,是芗老初期意拳亲传弟子,但道新先生只是在意拳初创时期追随芗老几年,与其他弟子不同,没有追随芗老到到意拳成熟期(友人赠大成拳时期)。关于道新为何创心会掌,此外道新先生所创心会掌为什么没有把意拳作为来源之一等历史事实,记得道新先生的弟子在武魂上就心会掌创始所写文章中已经有详细说明,并于当时就有关问题与一些大成拳弟子有过讨论。有兴趣者可查阅前几年的武魂。也曾依稀记得,道新一师友曾在一武术杂志撰文,说明在上海期间,道新因家中变故,在从学芗老未成就想唐突辞别芗老,曾受芗老训斥,并指出其所学未能贯通全身,将来其身体,尤其大脑将受其害(后果如此)。由于学术见解不同,有一段时间道新与芗老过从不密,后姚宗勋先生拜会师兄道新先生后双方又和好如初,并约定对过去之事不再提及,此事在道新先生的弟子所写的关于心会掌创始文章及与意拳门人讨论文章中有记载。关于这些问题与拳术无关,今后可不必纠缠于此。 总之,从大成拳发展角度,我们不希望仅作简要的一对一的概括性答复,这不符合李先生本意,也对一些想了解大成拳的人帮助不大。只有聘请大成拳界权威就一些问题撰专论撰文详加阐述,方有利于后学,也有利于大成拳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