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东爱甩棍 于 2016-2-11 13:30 编辑
换一种视角认识武术 武术发展走进一个问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顽固的固守是不会有境遇的,因为它是一个发展为主体的时代,传统的绝对延续是虚茫的,不符合发展这个主题;在这个时代,完全的西化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一个多元化选择的时代,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优劣正在使人们难以甄别。这个时代是一个世界交流的时代,是一个文化交流的时代。多种文化的交流已经成为一种现实,且是不可阻挡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显得非常必然。 笔者认为,所谓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搏斗和功法练习为主要内容的武术。传统武术是在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身体文化,它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在师徒传授、宗族传授的过程中,挟裹在中国文化之中;在农耕文明社会需求的境遇中,产生和发展着。它融通着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历史血脉和记忆,是我们民族的信仰、崇拜、生活模式、文化思想的身体语言的写照,它更多地是由我们民族历史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是封闭的中国文化特征的显现,是内敛的儒道佛文化的集合。它完全体现着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兵家谋略、审美情趣和道德伦理。它以技术动作为载体,传播着传统中国文化。它较少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保持着中国文化的纯洁性。传统武术满足农业社会中国人的生存需求,实践着“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按照地域的差异、宗亲的血缘,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格和流派。传统武术的学习是培养一种理想化的技击意识,是修身养性和体悟人生意义的过程。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传统武术的传播具有显著的狭隘性特征,文化整体的传播在其传播中所占比例大于技术层面的传播,过程的追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传统武术的传播更多地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现代武术则是传统武术的当代诠释,是中华民族在接受西方文化洗礼后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武术是指清末民初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并延续至今,以传统武术为基础,遵循西方体育理念而形成的具有满足当代社会需求的大众武术、学校武术和竞技武术。它是在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击下,武术的主导价值技击功用让位于健身功用、娱乐功用后的体育化的产物。尽管它是传统武术的延续,但其文化的内涵已经走向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道路。对于它的评价,我们更多地选择西方体育的评价标准:以追求传播快捷且普遍化的简单化;以追求竞赛的可操作性为出发点的竞技体育化;以追求教育教学过程的统一化为目的的规范化。现代武术的学习是一种职业的需要,是一种健康追求的结果,是教育的一个内容。从传播学的角度讲,现代武术的传播更具有普遍性,技术的传播大于文化的传播,其对结果的追求往往大于过程。所以,现代武术的传播更多的是追求一项运动的发展。 传统武术是现代武术的“源头活水”,这一点是事实,我们不能否认。现代武术则是传统武术的发展和弘扬,这也是事实,我们也不能否认。所以,我们今天评价两种不同形态的武术时,假如只选择一种标准来评价,就很难得出一种正确的结论。假如我们只站在民族文化继承的立场上评价现代武术,也许会产生对现代武术过度西方化的谴责;反之,如果我们站在文化发展的立场上看待现代武术,我们就会形成另一种结论:现代武术的运动传播模式,才使武术从神秘中解放出来,走进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两种视角的差异,必然产生本质不同的结果。这都不应该是我们认识和发展武术所应该形成的理念。我们应该倡导多种评价标准的共同存在。今天,我们对武术发展的评价,不但应站在社会需要的角度,而且也应该站在文化继承的角度,评价武术的发展方向和方式。用理性和多元的发展模式来评价传统武术、现代武术的发展,来看待现代武术的改革。 所以,从文化保护出发,我们应该在现代武术中注入更多的传统文化要素,使其更加传统武术化;从文化的发展出发,我们应该发展与社会相适应的新武术,才有可能使传统武术的生命得到再造的机遇。 传统武术、现代武术本是武术发展到当今的历史写照,是武术这个文化参天古树上的树干与新枝。新枝的成长是要依附树干的,而树干的生命力的体现一定是通过新枝的枝繁叶茂来展示的。因此,我们在评价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时就一定不能忽视他们之间的关系。反之,我们的研究和评论就显得非常脆弱和无力。 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不应该再有分界,因为这样的分界直接影响武术的发展。这就是笔者所倡导的“换一种视角看武术”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