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练功融入生活之中 武坛素有“三年小成,十年大成”的谚语。据说获小成者,势正招圆,内壮外强;得大成者,伸手能练拳,开口能明理,落笔能立论。达此境界的成功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然而其中也确有一些妙趣横生、一箭双雕的途径——把练功融入生活之中。武术先贤们曾在这方面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将陈式太极拳从一族之技始传外族而使之广于全球的陈长兴(1771-1853)先生,自幼随父学武,终日不忘练拳。随时随地都有练武之法、习拳之要。坐时,则头顶身直,端正不倚;行时,必以意作圈,默思拳技;就连拿笔放杯也暗含“问劲”。所以他练起拳来,立身中正,动止有威仪。前人有文称他立于人众中,虽多人推挤,脚步丝毫不动。近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时人因此而称其为“牌位先生”。 为发扬八卦掌作出卓越贡献的程廷华(1849-1900)先生,少壮时从深县来京,以做眼镜为业,时人称为“眼镜程”。约三十岁时,他拜于董海川门下,每天磨眼镜片时,总是一腿半蹲支撑,另一腿弯曲,将脚置于支撑腿的膝盖上,如此左右交替,独立劳作。外间的人隔桌看他,似坐在凳上一般。这样工作一天,就象练了一天腿功,为掌握和运用以动制静、游走不息的八卦掌技法练就耐久的腿功,而成为当时著名的技击家。 被誉为“千斤王”的王子平(1881-1973)先生,也经历过这样的历程。有文记载他少小时,“早上洗脸先把手伸进洗脸盆里,拿一会儿大顶(鼎)再洗脸。早晚上下炕也是翻上跳下,做蹦跳和轻身术的锻炼”。这都为他后来精研各家拳技,崛起于武林,成为“南山搏猛虎,深,深潭驱长蛟”的武术家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不少武术家为了“外练筋、骨、皮”,还多年坚持睡木板床,即使是寒冬季节也仍只铺一张凉席。这类故事不但值得欲求大成者效法、欲求小成者模仿,就是仅想练武健身或防身者也可资借鉴。 就是在社会发展到现代化的今天,不少习武者也保持了这一良好的传统,他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式、方法穿插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中。 为了解决手掌立不起来,做不好推掌、亮掌等类动作,可以在坐着看电影、电视和谈话时,将两手掌(手心向下)按放于臀部两侧的坐椅上(手指向后),然后屈肘下压。在坐、站和行走时,可以把右(左)臂屈至小臂与地面平行,掌指并拢,塌腕成掌心向外,指尖向上;左(右)臂亦屈至小臂与地面平行,再用大臂的内侧推挡在右(左)手指腹部,并用左(右)手抓握住右(左)大臂的下段。然后左(右)手回拉,右(左)掌根外推。上述两法都能有效地提高立掌所需的柔韧性。 为了解决肩关节柔韧性差,做不好上架、抡臂这类要求手臂向上、向后划弧动作的问题,不妨在乘坐公共汽车或电车时放弃坐席的安舒,一手抓住车厢上方的扶手;在保持脚步站稳,以同侧肩向前倾压。以提高肩关节的柔韧性。 为了解决下肢柔韧性差,腿踢不高或者踢腿姿式不正确等问题,可以在看书读报或伏案学习时,把脚放在与腹同高的桌面或平台上,伸直两膝进行耗腿(亦写作“号腿”)练习。耗腿时注意摆正姿式。耗正腿时,支撑腿脚尖对正前方,被耗腿脚尖向正上方,鼻尖和两脚尖和两脚尖上下相照。耗侧腿时,支撑腿脚尖尽量外展,被耗腿脚尖向正上方,上体沿垂直轴向支撑腿一侧拧转,使两肩与被耗腿的脚尖、支撑腿的脚根上下相照。这样“耗”,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下肢肌群、肌腱和韧带的伸展性,而且能养成正确的踢腿、控腿姿态。 为了提高平衡稳定能力,可以采用单腿支撑的提膝独立式来穿、脱鞋、袜;为了解决练功时不易集中思想的问题,可以在上床时和刚醒时练一会坐势或卧势静功。入睡前练静功,有助于排除杂念,轻松地入睡;刚醒时练静功,又有利于尽快动员机体进入工作状态。 总之,只要用心揣摩,举一反三,生活中处处可以采用一举两得的练功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