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刀作为一个概念,似乎是由“多用途军刀”带动的。 士兵既要完成作战任务,又要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这往往对制式刀具提出了更多要求:不能仅限于传统刺刀的“武器”属性,还要兼备一些重要的工具性能。
说到多用途军刀,就要提一下AK刺刀。
AK刺刀具有常规的刀刃、用于穿刺的刀尖,同时还在刀背添加了细密的锯齿——可用于锯锉木材和金属。刀尖和刀鞘经过圆孔的配合,可以组合成剪线钳,目的是剪断铁丝网等金属丝。
多功能军刀”作为士兵的武器,是不会放弃其杀伤力的,而“第一滴血”系列电影又一再放大“丛林硬汉”、“绝地猛刀”的形象,使得不少公众对“生存刀”的印象一度停留在“带有背齿的大型直刀”上。
随着冷战时代的终结、户外运动的兴起,“户外刀”因其在山林中不可替代的工具属性,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也在使用中逐渐证明了“工具属性”比“武器属性”更适合“野外生存”这一任务。 有名的“丛林王”不仅加工有背锯,还在中空的刀柄中整合了指南针、简易手术工具、钓鱼工具等,刀鞘中也整合了止血带和副刀——总之,奥托公司试图将它打造为“万能刀”。
而“丛林王”、M9的中空刀柄出现的一些折断事故,以及圆柱刀柄并不舒适的使用手工,也催生了消费者口味向传统形状刀柄的转型。加上锯、锉、止血带等工具在户外运动时经常显得鸡肋,户外刀具和求生刀的设计也日趋简约。
从以上设计可以看出,普遍采用平刃、水滴形刀尖,既方便野外打磨、又具有很好的切割力;刀柄设计照顾使用者手掌的弧线,没有过于夸张的下护手,并且取消了妨碍精细作业的上护手;去除不必要的“多功能”,更关注刀子整体的锋利、强壮……
随着户外运动的继续进行,大中型直刀(25~30CM)在精细切割方面的劣势日益明显,中小型(十几厘米到二十五厘米)直刀则更适合作为工具: 削鱼叉,削火绒,削打火棒;用其他石头、木棍敲刀背来劈柴…… 而平刃、水滴刀尖、人性化的刀柄和“坚固、锋利”的设计理念则一直传承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北欧风格的传统猎刀(bushcraft),因其“适用于森林生活”的设计初衷、千百年来不断演化、继承的完善设计、现代手工刀匠的继承发扬,也一直在户外运动者中享有一席之地。其独有的“斯堪的纳维亚开锋”(直接在钢板上磨出刀锋,不经过凹磨、平磨等程序减少刃口厚度)也因为针对木材的独特优势而惹人喜爱。
近年,探索频道的《荒野求生》系列节目,因其独特的内容激发了观众的“求生情节”,片中出现的刀具也连同主演:贝尔.格里尔斯,一起进入了消费者视线。因贝尔在片中经常饰演遇到“突发意外”的迷路游客,身上只配备打火棒、水壶和小刀,所以他选择的刀具更倾向于“缺省配置”——没有太突出的性能,没有太大的缺点,体积不大、重量不大、便于携带。这样的配置,更接近飞行员应付意外坠机、探险者或游客“以防万一迷路”携带的小刀,与披荆斩棘、开路架桥的砍刀斧头不可同日而语。
贝尔刀将一种新的“万能刀”理念灌输给公众:你们需要的,是“只能携带一把小刀”的情况下、能够应付多种任务的、坚固而锋利的“生存刀”。 它可以为你削出多种木质工具,可以帮助你利用砸刀背的方法砍一些木材,可以从树干里撬出肉虫填补你能量的不足……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是说一无所长。锋利不及其他平磨、凹磨刀具,坚固不如全尺寸大型刀,几乎没有劈砍能力,等等……
中庸而已,带点噱头。
综上,生存刀在其发展过程中,设计上日益趋向于小型化、简单化、实用化的工具范畴,在锋利、坚固和舒适之余不追求鸡肋的杀伤力和繁杂的“多功能”设计。 刀是野外的重要工具,因为如果你有了一把小刀,你就可以为自己制造很多其他工具。
原文转自百度贴吧,稍有改动;图片来自网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2 16:58:0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