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读高三。某天,偶然在收拾仓库的时候,捡到了一张80年代的《电视报》。
九零年代的大陆,尤其在北方,汉显的CALL机正大行其道,很多人不知道PC机有啥用,486刚刚问世,网络更是XYZ。电视机仍是百姓用来探知世界和自我娱乐的唯一方式。那时的《电视报》还有一定的市民需求,价格应该是0.45元/份。
80年代的《电视报》,一周的节目预告,一个版面就足够了。令人怀想的是上面还有《世界各地》、《居里夫人》、《老古玩店》、《大西洋底来的人》、《聪明的一休》、《鼹鼠的故事》等文娱节目的预告。
百姓家里的电视呢,都接着自制的户外天线,易拉罐、铁车圈、细铜管,无所不用,千姿百态。尤其迷宫一样的棚户区里,烟囱如林,天线如麻。
83~93~03~13,日月交替,时光穿梭。当年地方企业出资引入CCTV-2的信号,市里好个庆祝。现在100多个电视台,偶尔丢了几个、添了几个,过半个月都不知道。
想不起来俺家啥时候安装的有线电视了,但是清晰记得当年最先普及的是城郊地区。当时那里新盖了一片楼群,为了吸引住户,就先把有线信号入户了。
猫子那时还小,还指着《电视报》“活着”,猫子和同龄的孩子都好羡慕住在城郊,因为那里播放香港电视剧《射雕》《陈真》什么的,每天播5集,还木有广告!
额外交了钱的有线电视木有广告的天经地义,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彻底颠覆了。我们听广播,每天一半的时段是在卖医卖药,因为听众不交钱。而交了钱看电视,还是铺天盖地的广告,我们究竟啥时候习以为常的,真的记不得了。
我们付了钱却得不到等值的商品、对称的地位、公平的服务,类似的事情弥漫在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真的“习以为常”了。
你用天线看电视的时候,它鼓动你安有线;你接受了有线电视,它诱惑你安机顶盒;你被强制安装了那个额外耗电的盒子,却发现想平静地看个节目竟然平添了那么多的烦恼。
猫子觉得,当年电视只能收到央视、省台、市台一共不超过5个频道的时候,欣赏节目的时光最惬意。当频道达到10个、50个、100个的时候,我们却愈发茫然无措。每天调台的时间占去一半,本该平静的心却那么躁动。
曾经有媒体说,未来哈,人民可以收看到300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不说收费,猫子是不敢想象面对这么多的频道何去何从!无论什么,可选项目超出了常态,那就是不折不扣的负担了。而且的是,一根萝卜做出1000种花式,也还是萝卜味,观众只是想填饱肚子、刺激味蕾的普通食客,不是厨艺雕花大赛的评委。
电视节目如同地铁,乘客(观众)想上去(看节目)只能被动地候车,怎么走、跑多快、要去哪,都是固定程序的。就像有私家车,普及了网络,收看电视的不便越来越突出了,想看什么、要看多久、中途停顿,网上我做主哦。
猫子在家呢,只是陪父母和宝宝看电视。
前天,陪宝宝看CCTV少儿台,一群孩子登台比拼才艺,有评委和观众的那种,像《星光大道》吧,第一个登台的小女孩唱完歌,被安排和父亲通电话,声泪俱下,好像那边是文强或是糯康,赤裸裸地拉票哦!如此荼毒我们的花朵!太俗太旧太损了吧?!
昨天,陪父母看CCTV综艺台,人玩鬼、鬼玩人不新鲜了,一群消防战士每人牵着一条搜救犬上了台,猫子是发自内心敬重这些职业和这些动物,但是演来演去,比拼项目竟然潮吹到战士和狗狗一起跳绳比赛?!不知道这些犬只还有木有被要求入黨啊?!
电视,至少父母和宝宝那样年纪的人群还需要。猫子感觉,十个频道足矣,至少有:能讲真话的新闻台、陶冶情操的文娱台、天真烂漫的幼教台、脱俗质朴的影视台、客观真实的纪录台。
否则,纵然洋洋洒洒,和在三八线的北半岛,只能看朝鲜电视台&平壤电视台,又有啥区别呢?!
机顶盒,据说能看视频、能看新闻、能看股票、能看点播... ...,却最缺按照频道个数和收视流量计费的功能。
科技进步,不等于文华能同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3-15 14:54:1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