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太极拳 文/马国相 我的老师 --"陈沟四杰"之一的朱天才先生,在提到他的成功经验时说:"学练太极 克苦用功固不可少,提高技艺的关键还在于多鉴赏。"鉴赏,即鉴别优劣,欣赏品昧之意 。道理很简单,学音乐的人要多聆听古今中外的名曲,学书法的人要多浏览古今名贤的 遗迹,学太极亦然,同样要从名家乃至爱好者身上汲取营养,充实丰富自己。通过鉴赏 ,可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拳学修养及演练水平。怎样进行鉴赏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学拳实践 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追溯历史,认清脉络 每一个拳种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太极拳虽说只有三百年的历史,并派生了不同流 派,但它的脉络清晰,流派易辨。多年来,经过史学家们的严肃考证,目前社会上广为 流行的杨、吴、孙、武等各式太极拳,皆源于陈式。 明末清初,正是火器兴起,并逐渐取代冷兵器的时期,武术也从军旅走向民间。此 时,文武兼备的陈家沟第九代陈王庭,融诸家拳法之长,结合道家导引养生之术,呕心 沥血,创编了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皆宜的拳种,即陈 式太极拳。陈王庭结合道家养生之术创造拳法,开创了武备与养生相结合,审美娱乐于 一体的新兴武学,这是划时代的伟大创举。所以我们今天鉴赏太极拳,既不能单一从技 击角度出发,也不能只从健身角度出发,而要养生技击并重,审美娱乐兼顾来鉴赏,才 是完美的鉴赏。 我们知道了太极拳的源,再看一看它的流脉。陈王庭创编太极拳一至五路,传至十 四世陈长兴时,他将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为目前在陈沟一带流行的陈氏太极老架 (也称大架)一、二路(二路又称炮拳或炮捶)。他第一个打破门规局限,将拳传给外姓人 杨福魁。杨学成后,教拳于北京,因跟他学拳的大都为王孙贵族,难以接受陈氏老架的 高难动作,为教学需要,他大胆革新,将老架中的高难动作逐步舍弃,后经其子孙修改 定型,成为目前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现在杨式太极拳中还依稀可见陈式老架的影子 。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侯学得小架太极拳后传于其子鉴泉,并将太极拳再创造 ,修改定型,自成一家,称吴式太极拳。和陈长兴同一时代的陈有本,在原有老架的基 础上,逐渐舍去了某些高难度动作和发劲动作,变发劲为蓄而待发,架式与老架一样宽 大,形成了太极拳小架套路。陈清萍学得此拳后,移居赵堡镇,在师传的基础上,又加 圈缠丝,进一步发展成与师传老架风格有所不同的小架套路。后人为区别之,称师之小 架为"略",徒之小架为"圈"。杨福魁同乡武禹襄,先随杨禄禅(杨福魁字禄馋)学拳, 后又到赵堡镇随陈清萍学得太极小架,融而化之,自成一家,称武式太极拳。其弟子郝 和将此拳传给形意、八卦名家孙禄堂,孙将武式太极与形意、八卦合为一体成孙式太极 拳。赵堡镇的和兆元,师承陈清萍,得太极真髓,又自发展,自成一家,称和式太极拳 (亦称赵堡太极拳)。陈清萍的另一弟子李景延,在师传基础上,又揉进了自己的心得和 其他武术精华,形成了与师传太极不同的套路,称"太极忽雷架"。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 ,在北京授拳三十年,桃李遍于海内。他结合教学实践,于陈式老架招势中,增加了不 少转腕缠绕动作后由其子定型的套路,被称为太极拳新架。太极拳由一而六,各自形成 了鲜明的风格特点。掌握各流派的风格,鉴赏者自可登高望远,提高品位。
二 掌握拳理,明确要领 当我们鉴赏一位太极拳手演练的套路及太极功力时,依据是什么呢? 首先要看他的 拳及拳味符不符合太极拳拳理,符合了是正品,不符合是赝品。太极拳是东方传统文化 孕育的上乘武学,鉴赏太极拳不能不了解太极之含意。太极,即太虚。太者,有极其大 之意;虚者为空洞无物之态。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故为生化之本始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此乃太极阴阳之理,传统文化以此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 性、对立统一与转化的关系。在这一理论的培育下,产生了太极拳刚柔相济,内外相合 ,上下相随,快慢相间,形意结合,内外缠丝等阴阳对立统一的拳术套路。在表现这些 运动特点的套路中,逐渐形成了缜密的规矩与要领,这些规矩与要领就是我们鉴赏太极 拳的试金石。不懂规矩不明理法,只能外观其形,内迷其理,看看热闹。太极拳有森严 的规矩,拳论曰"动即是法",法从理中来,法中含理,明理才能识法,如果只是外观其 形,或凭主观臆造,就谈不上什么鉴赏。 我们可以从如下的太极拳要领中来鉴赏一套太极拳的优劣。 1.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2.意气为先,心领身随。 3.虚实分明,呼吸顺畅。 4.轻灵圆转,中气贯足。 5.螺旋缠丝,顺逆分明。 6.内外三合,开合有序。 7.招招贯串,势势相承。 8.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9.含胸塌腰,松肩坠肘。 10.外似处女,内如金刚。 能够表现出,或接近这些要领的,才是真正的太极拳。
三 以身试技 品尝味道。 鉴赏太极拳,不能仅从演练套路种去鉴赏,还应通过以自身试技的方式来品尝太极 拳的味道,如推手、散手等。武术对抗是实打实作,不留情面的外家拳大都讲以力抵力 ,以肢体的相互撞击重创对方。从力学原理看力的撞击是相互作用的,双方都各具痛苦 。而真正具备太极功夫者,击人时,被对方"只觉如风摧倒,跌翻绝妙"(陈鑫语),一个 "妙"字,恰当地说明了太极击人的特色。那种有惊无险的高超技巧,令被击者心悦诚服 。笔者早年练外家拳,每有散手切磋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同朱天才大师散手实 作时,被击倒瞬间只有惊心动魄,而不知是何处所击,叹为神技。朱天才大师告诫我: "不引不能进,不进不能化,不化不能空,不空不能击。"太极拳击人妙就妙在一个"空" 字。只有空才能乘势借力,避实击虚,一切是那样自然,那样从容,没有咬牙切齿,没 有怒目圆睁,更没有主拉硬拽。这种被击的味道,不经体验是难以体会到的,您身边的 为师者,有谁具备这样的功夫?真假太极不是一目了然吗?
四 陶冶情操,提高修为 套路是拳术风格的直观体现。太极拳动作高低起伏,速度快慢相同,拳手根据自身 的神气鼓荡,决定了套路演练的节奏,使之具有音乐一样优美的旋律。杨式太极如静水 缓流,吴式太极似溪流潺潺,孙式太极仿佛叠岩流水一梯一阶静流不息,武式太极则像 暗流阴河滔滔不绝,陈氏太极如弯多滩急的黄河急流猛旋。鉴赏太极拳不但得到了武学 的熏陶,我们还可以从演练者的形神兼备的招势中得到美的享受。太极拳套路是由诸多 招式组成的,有的招式造型取于神话传说,有的取自大自然的物象,有的取自动物形象 。这些优美的造型,决定了它的艺术价值。我们从"金刚捣碓"的端庄凝重,"自鹤亮翅" 的潇洒飘逸,"玉女穿梭"的轻灵洒脱中,会得到一种余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以上仅对太极拳鉴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粗略的探讨,这些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的,只 有不断加强这些方面的修为,才能提高太极拳的鉴赏能力,而鉴赏活动的本身,又有助 于提高我们的太极境界。 摘自1999年1月《中华武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