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成为一个高手必经的几个阶段
一个人的习武经历,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训练、历练、体悟、顿悟。 由于每个人的资质不同,有的只经过了“训练”阶段,就停步不前了; 有的从“训练”到“历练”,也就满足了; 有一定资质的人,可以达到“体悟”的境界; 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跳出武术本身来反观武术,从而认清武术的真谛,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便是“顿悟”,能顿悟,便真正称得上一代宗师…… 训练和历练是被动的,即为学习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师傅主动、武术(门派)主导,训练者需去适应师傅和门派; 到了体悟阶段,就可以抛弃一切师傅和武术门派,能自行“悟”到一个新的境界,但这个境界还是需要不断磨练和修炼才能悟到; 顿悟不同,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忽然有一天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 顿悟者就从原来的高手水平上升到大师水平了。 训练:指刚入门时,学习某一种拳法,由师父教授,完全听命于师父的安排,完全按照师父制定的规格去做,于是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又不能到能; 此外,训练阶段的习武者,本身一定要去适应某一拳术的风格,如练散打,就要做到快狠准。 做不到,训练当然就不合格,当只有完全能体现该拳的风格特点,掌握该拳的要点时,训练才算合格。 可以这么说,本阶段是入门阶段,也是最主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犹如基石,打得越扎实越好。 彻底完成了此阶段的人,在该拳派里,算是高手! 因此,我可以这样说,有人在师父门下练了几年成为高手,气势他只不过完成了“训练”阶段! 这一类人,叫“拳手”。 历练:如果“训练”是指精修、精深而言,那么“历练”就是指博采百家了! 一个拳手如果已经完全继承了本门的武术,到社会上,还是称不上高手的。 他必须涉猎其他各门各派的武术。 当然,这个“练”,就不必一一俱练,而是捡有用的练,练到骨节眼上。 比如,完成了散打训练的人,出师之后,还需学习些太极,或泰拳,或地面柔术,兼而练之,经此一番历练,数载苦功之后,他就有了很大的进步,技艺自然比“拳手”要好得多了。 这一类人,叫“好手”。 体悟:经过“历练”的好手,虽博采了百家,但难以融为一炉,到了一定阶段,他要参考大量的各门各派的打法,然后在各门各派的打法上悟出自己得意的东西,经过千锤百炼后,又与人家试试高下,此即“体悟”阶段。 “体悟”即“体认”与“心悟”(思考)并重,此种人是实践家,他必定要自己动手,把自己训练成一个“武术试验品”,这种人简直是武痴,必定极端好斗,今天向这个挑战,明天向那个挑战,以验证自己所悟! 此类人,称为“高手”。目前武林中好战者均属此类。 此类人虽达融会贯通阶段,但依然欠火候,难打“炉火纯青”之境。 顿悟:经历顿悟的人,才真正有资格称为“大师”。 顿悟的过程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当一个人即将顿悟时,心中必定非常苦闷:自己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但这仅仅是“集百家之精华为一炉”而已,从境界而言,并无大的突破! 到得后来,似乎天下的武术,不过如此,各有所长罢了,任谁去练哪门那派武术,都只能到达这个境界,似乎已经到达顶点了! 忽然有一天,他好像“灵光”一闪,悟到了什么,然后沿着这条路想下去想下去,在一夜之间把什么都想通了,于是,“大师”产生了,这就叫“顿悟”! 资质好的人,碰到天时、地利、人和,经过上述四步,一步一步的发展,是有望成为“高手”的,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成为“大师”。 但有些人前后颠倒,最终一事无成。 比如,某一门拳术尚未完全掌握的人,竟然提早“博采百家”去了,结果当然是本门功夫没练好,采得的百家也仅是皮毛,空头理论一大堆,什么门派都懂,什么功都用不出。 这也学,那也学,不经“训练”哪来“历练”? 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来依然是两手空空! 另一类人,本身水平差劲得很,“训练”尚未过关,即“博采百家”、“融为一炉”成为“高手”甚至“大师”了,今天创某拳,明天创某功,均属大杂烩,毫无新意,糊弄初学者尚可,但又怎能挡得住明眼人的一双眼睛? 此类人,凡高手挑战,必急急回避!因为他根本没有真才实学! 习武者成为一个高手,都要经过上述的四大步,才有可能到达武术的殿堂,悟得武术的真谛。
世间万物,皆为我师。 格斗有用,皆为我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