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微博时代,各种各样的谣言像打不死的小强,时不时地跳出来四处乱窜。"倒背急救法"在这类谣言中可能不算最常见的,但影响却是极恶劣的。这个谣言绘声绘色地写道:河里两名溺水幼儿,孩子已没有呼吸,村民就用当地特有的急救法,攥着孩子双脚,倒背着孩子跑步,几分钟后,小男孩吐出几口水来,哇地一声哭了,又跑了起码十分钟,小女孩也从死神的手中被拉扯了回来。 【图1. 打不死的谣言:倒背急救法】这个描绘极其生动的"倒背急救法"还真不是"村民"发明的急救方法,而是源于我国古代的中医记载,如元代的危亦林(1277-1347年)就说:"以屈死人两脚,着生人肩上,以死人背贴生人背,担走,吐水即活。"除了"倒背急救法",危亦林还提到其他多种"急救方法": - 将溺水者放牛背上,牵着牛走;
- 将溺水者从头到脚埋在烧烫的灶灰里;
- 烧一把纸钱,丢到酒坛里,再把酒坛压在溺水者肚子上;
- 认为就算溺水一宿,还能救活[1]。
佩服这种古老而又神奇的祖国医学,但心里还要打嘀咕:这是真的吗? 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古老的急救方法,并非全无道理,在某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可能会奏效,比如"倒背急救法",可以排出溺水者口里的堵塞物,而同时溺水者的心跳呼吸没完全停止,这时也许会奏效。有一些人认为在跑动时,溺水幼儿的身体会"摆动撞击",可能会产生心脏按压的效果。不过这只是一厢情愿,这种"摆动撞击",没任何医学证据显示它能产生心脏按压的效果,心肺复苏术(CPR)中对心脏按压的要求是:按压点在胸部正中线与乳头连线交点,按压深度5厘米,频率100次/分以上。这样的按压才会有效果。如果溺水者有颈椎骨折(如高空坠入水中),"倒背急救法"危险而愚蠢,即使救活溺水者,也会颈髓损伤,而出现高位截瘫。换成牛来背,也会产生类似的问题。 除此之外的方法,就不值一提了: - 把溺水者埋在烧烫的灶灰里,即使不被溺死,也会被闷死、烫死。
- 用烧纸钱的酒坛压肚子,有点像巫术,是提前超度吗?
- 经过一宿还能救活,那更是天方夜谭。心脏停跳超过4-6分钟不处理,就可能出现脑死亡或不可逆转的脑损伤[2],溺水后一宿还能救活,骗谁啊?
不仅仅在我国,直到上世纪50年代现代CPR出现前,世界各地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急救技术",普遍受限于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水平。古人对血液循环没有概念,认为呼吸决定心跳,维持呼吸比维持心跳更重要,而现在的医学知识告诉我们,正常的自主呼吸取决于正常的心脏功能,维持心跳(保持对身体特别是大脑、心肌的有效供血),比维持呼吸来得更重要。 日本古代有过柔术(Ju-Jitsu)救人的记录,这种技术传内不传外,据说具体方法是抱住患者的后背,用掌击打患者的小肚子,这在被异物噎住的情况下可能有效果[3]。 【图2. 日本柔术:复苏死人】在欧洲,很早就有"急救术"的记载。6世纪犹太人的口头传说中,就有用一根空心的芦苇杆,插到颈部受伤不能呼吸的患者气管里[4]。但此后1000年里,急救技术没有什么进展,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人们只有祈求上帝显灵。到了1768年,情况有了变化。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每年都会有数百人溺水身亡。一些医生和好心人看到这种情况,就聚集起来商量,最后决定成立一个组织,叫做"恢复溺水者协会"( The Society for the Recovery of Drowned Persons)[5],来抢救那些溺水的可怜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抢救猝死患者的组织。这个组织总结出一套急救方法: - 温暖溺水者
- 让溺水者头低脚高倒出吸入或吞入的水
- 嘴对嘴或嘴对鼻人工呼吸
- 搔拨溺水者的喉咙
- 点燃烟草熏
- 放血
古人一直把急救的重点放在恢复呼吸上。 那时的人们不可能认识溺水导致人死亡的真正原因。一些偶然的情况,比如牛背人、人背人、用烟草熏,"救活"了一些溺水者,古人就会记录在案。但他们又不懂得收集医学证据,只会在零星一些经验基础上,凭主观判断与臆想,随意发挥,导致以谬传谬,比如"灶灰急救法"与"酒坛压肚法"。古代早期的努力,有一些正确的因素在里面,但更多的是一些不科学、不正确的方法,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些"古法"只能针对某些极特殊的情况,不能普遍运用,大多数情况下反而会增加溺水者的死亡风险。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前,行之有效的急救复苏技术还是没有出现。比如"压背-举臂人工呼吸法"(Back-Pressure Arm-LiftArtificial Respiration),1950年以前还是美国海军抢救溺水者的常规技术[6]。 【图3. 压背-举臂人工呼吸法:对一些心跳未停止的患者可能有效,使用范围受限】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上世纪。第一例体外心脏按压的成功案例发生在1903年,施救者是一名美国外科医生,叫做乔治·克莱尔(George Crile)。此后,医学家逐渐认识到心脏按压的重要。奥地利医生彼得·萨法尔(PeterSafar),被称为"现代心肺复苏术(CPR)的开拓者"。1956年他制定了口对口人工呼吸的规范,1957年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复苏ABC》,第一次提出心肺复苏术ABC的概念。 1960年现代CPR正式诞生。在马里兰医学会一次会议上,医学家们第一次达成共识,将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结合起来,具有普遍意义、行之有效的现代CPR才开始正式出现。1966年美国心脏学会出版第一版的CPR指南,标准化的CPR在全世界应用推广。现代CPR在此后五十年里,不断发展,深深植根于不断积累的医学证据[7]。 到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出了最新一版CPR指南,这是由来自29个国家的356位复苏专家,通过总结、讨论、评估和争论,才最终确定的。关于复苏与心血管急救领域277个主题,这些专家一共做了411份科学证据综述[8]。
|